编辑按语:记忆深处的东西总能勾起我们怀旧的情怀,就想一部老电影般让我们回味良多。
在童年的记忆中,珍藏着一道美丽的风景:一部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一块白幕布、一群黑压压的观众……这就是“村头电影”的放映场。
那时,村里没有电,晚上点的都是煤油灯,远远望去,那忽闪忽闪的光亮像萤火虫在跳跃。没有月亮的晚上到处是一片漆黑。在那个精神生活单调贫乏的年代,天刚黑,大人小孩便上床休息了。偶尔几声犬吠给沉寂的村庄带来一丝生气。孩子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总在盼望着能早日看到令我们牵肠挂肚的电影。
电影队过两天要来的喜讯宛如一声春雷,激活了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大人们奔走相告,共同分享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孩子们手舞足蹈,比吃上一顿大肉还要高兴。电影队来的那天,家家户户都早早地结束了晚饭,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也想释放满身的疲惫与倦意。当然,最急不可耐的还是孩子们,一放学,一伙人风一般地溜回家,随便吃几口,便抱着小板凳,约上好伙伴,欢呼雀跃地赶往村头放映地点抢好位置。
夜幕下的银幕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五里八乡的人们。大家都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走来,空旷的场地俨然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集镇。
有几个孩子来晚了,没能抢到好位置,那个急呀!有的骑到大人们的肩膀上,来个“一览众山小”,有的顺着电影场边来回跑动,眼睛睁得溜圆,只要有好的空隙,便一头钻进去。大人们神情专注地看着,孩子们也似懂非懂地看着。有时情节凄惨,全场的男男女女都偷偷地抹眼泪呢!而那些更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只是图个热闹吧!不时地把手伸在“光圈”里左右晃动,眼睛紧盯着幕布,兴致勃勃地欣赏自己的“杰作”,等一部影片放完,他们早已躺在地上睡着了。散场时,又开始热闹起来:大人找小孩的呼叫声、小孩找大人的的哭喊声、人们对电影情节的谈论声,村庄内外汪汪的狗叫声……人群由近及远,声音由强到弱,慢慢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看电影最怕遇上雾天或下雨天。如是小雨,电影照常放映,我们将用来打蚊子的芭蕉扇顶在头上,既遮风又挡雨。雨太大,电影便停止放映,我们带着一腔怨气,依依不舍地离开。记得有一次,和几个伙伴相约到临村看电影,开场不久便云雾氤氲、白烟缭绕,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匆匆离开中,和伙伴们走丢了,当时脑海里老是浮现电影中妖呀怪呀什么的,魂飞魄散、心惊胆战,哭得一塌糊涂。还是一个已到家的伙伴领着我父亲,提着马灯找到瑟瑟发抖的我。第二天,听说四五里之外的地方有电影时,又立刻牵起伙伴们的手,心急火燎地赶过去,昨天的恐惧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村头电影”放了一年又一年,我也看了一年又一年。后来,我上了中学,吃住都在学校,便很少有机会看村头电影了。同时,我们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陆续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第一台VCD、第一台电脑……
不知从何时起,村头电影也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消逝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但它已成为我们记忆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永远也无法抹去。它的出现和消失,记录了几代人的辛酸和欣慰,也见证了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