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经师人师两相宜

发布于:2023-04-08 17:5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李金坤
  人们常常爱说“良师益友”这个词,这确是一个闻之温馨、遇之有幸的人间美词。东晋史家袁宏《后汉纪》尝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来司马光将此名言写入《资治通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经师,原指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今泛指传播知识文化、或指导做学问的人,侧重于知识层面;人师,指教人如何进德修身、为人处世成为品格高尚之人,侧重于品德方面。传授知识的老师比较好遇,而既传授知识、又引导做人的老师则极其难得。仙逝一周年的常州日报社资深老报人巢云栋先生于我而言,则是终生难忘的经师、人师。
 
  自我从金坛调入镇江高校后的30余年里,与巢老基本没有联系了,但他在我心里却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我退休后,拜访巢老的愿望日益强烈。在2021年末的一个冬阳暖融的上午,我终于圆了阔别重逢之梦。按照巢老告知的小区老巷住宅的确切地址,好不容易才找到其家,他已事先站在通用楼道上了,一见我,爽朗地笑着说:“金坤老弟,你来真让我太高兴了。”从他双手用力握我的感觉中,确实如此。和30年前一样,他依然清痩而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语言幽默,谈笑风生。与巢老相处,如沐春风。我将数十年的学习、工作及点滴进步向巢老作了简要汇报。他甚为满意,十分肯定我的选择,认为我勤奋好学,热爱专业,善做学问,一路读研、高访、读博、任教授、做学者,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值得点赞。说着,他还伸出大拇指,做出点赞的姿势。随后,巢老也谈了他退休前后的一些事,尤其是报社同事对他的友好,领导对他晋升高级职称的关心,他都念念不忘。退休后,他常常为报社写一些文章,编辑们都很尊重他,几乎都要见报的。说着,他便起身走到书橱前找出他的专著《〈官场现形记〉常州方言初探》一书(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并在扉页上写下“拙著奉李金坤教授览正”字样。就资历看,他是资深报人;就学问看,出过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及言论文章;就年龄看,他长我近20岁,是值得尊敬的长辈。我焉能当得起“览正”之词呢?面对这样一部具有创新价值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我只有认真拜读的份儿。巢老“览正”之词,正体现出他的谦逊谨慎、虚怀若谷。签字送我后,他说这毛边本除了自己留存一本外,只有这本了。其书之珍贵,其情之真诚,委实动人肺腑。后来我才知道,“毛边本”书籍,是一种颇为讲究而有文化内涵的装帧形式,是写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儒雅之事。所谓“毛边本”,就是书籍装订成册后,对书脊以外的三边不予裁切,或者只裁切其中的一边或两边,读书时需要拿着裁纸刀,边看边裁。著名学者和藏书家陈子善先生说:“爱读书的朋友,可能的话,找一部毛边本边裁边读,一定也能放松自己的情绪,舒展自己的思想。毕竟,夜深人静,清茗一杯,在灯下欣赏毛边本特殊的美感,从容裁读毛边本,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陶然的读书境界,别有情趣。”毛边本一般发行量较少,物以稀为贵,近年来,有投资与收藏价值的毛边本涨势明显。此著出版已十余载矣,可巢老却将自存之外的毛边孤本慨赠,如此厚爱,焉不动容?巢老就是这样一位“人恩莫忘、助人不记”的注重友谊与情感的诚厚仁义之人。
 
  久别重逢,聊兴正浓,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巢老说,楼下不远处的一家饭店不错,价格不高,味道不错,我常常在此招待客人。巢老特地点了一大盆砂锅鱼头,鱼头足足有3斤重,还点了几个很可口的小炒、蛋羹之类。他时不时给我夹菜,叫我多吃点,如亲似眷,热情有加。饭后,我对巢老说,您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今天餐费我来结,这是晚辈应该做的。他连续挥手说,你来看我,你是贵客,自然由我招待你。拗不过他,只能客随主便。分别时,巢老紧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常来寒舍坐坐,并称赞我的文笔很好,嘱咐我有空可多为报社写写文章。大概是在2022年3月下旬,我拨通巢老手机,想告诉他隔几天去看他。谁知,传来的却是巢老女儿悲伤的声音,她告诉我说,她爸爸已于一周前的3月15日走了。我心里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
 
  记得1980年代末期,我在金坛电大任教的课余时间,开始写作随笔、言论及杂文。针对当时社会拜金主义之风日盛而优良传统美德渐行渐远的现实,作《口袋与脑袋》千字小文,旨在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追求富口袋(金钱财物)而忽视富脑袋(道德良知),要以脑袋来统帅好口袋,践行“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的古贤良训。一周后,我收到《常州日报》寄来的一封信,拆开后见样报一份,还附有一封信。翻开报纸,见副刊版的杂文栏目中有《口袋与脑袋》一文,顿时眼睛一亮,兴奋不已,颇有身轻若飞之感。这是我首次在《常州日报》发表文章。读信后,方知是此文编辑巢云栋老师所写。信中大意是说,这篇文章选题好,立意高,切实务真,语雅情深,是一篇佳作。巢老师没有直说不足之处,只是让我将发表稿与原稿比较阅读,这样就可以收到取长补短、再接再厉的良好效果。巢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认为我写杂文的潜质与基本功皆好,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杂文作者,需要提高政治觉悟、观察能力、哲学思辨等,他给我介绍了有关马克思、列宁及毛泽东论文艺的著作,还要我多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巢老师此信,我一连读了数遍,非常亲切、温馨,获益匪浅。可以这样说,它是我此后从事杂文创作的方向与动力。
 
  初战告捷,巢师鼓励,信心大增。一段时间,《常州日报》头版的言论栏目,几乎每周皆见拙文。饮水思源,吾心明白,这些小进步,都是巢老师提携激励的结果。因此,凡是有机会出差常州,我都会抽时间去报社看看巢老师。每次见我去,他总会泡上绿茶茅山青峰。然后谈谈我近期见报文章的优长与不足。或提供思路,或指点迷津,令我豁然开朗。巢老师面授机宜之情景,犹如语文老师在给学生面批作文般的贴心与温情。如此一幕,每每念起,心波起伏,周身顿热。
 
  另有一事特别值得追忆,大约在1990年,《常州日报》与常州八一面包厂联合举办常州市杂文征文大赛,我写的《心碑价更高》很快发表了,还获得了一等奖。作为亲自编辑此文的巢老师,似乎比我还高兴。他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获奖的消息,认为过关斩将,实在不易,并表示由衷祝贺。在颁奖大会上,还特意安排我发表“获奖感言”。会上,巢老师专门送了一本常州日报社工作日记簿(至今犹存)与几本稿纸给我,以资鼓励。当时还不时尚颁发奖金,只是以八一面包厂为获奖者特制面包作为奖品。我与家人分享这些美味面包,皆大欢喜,其乐融融。这是我迄今为止尝过的最新鲜、最有味的面包。30年过去了,其味犹在,齿颊留香。后来我又参加了《常州日报》的几次散文或杂文征文,其中多数都获奖了。其中无不凝聚着巢老师的智慧与心血。
 
  1990年代初,我作为人才引进,调入镇江高校任教。由于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基本不为《常州日报》写稿了。因此,与巢老师联系也少了。后来,由于在巢老师的关心下取得了杂文创作较好的成绩,我顺利加入了镇江杂文学会,并被推选为学会的副秘书长。在这期间发表了数十篇杂文,也有多篇杂文获奖,其中还有省级、国家级的副刊作品奖。毋庸置疑,我在杂文创作道路上的微小进步、些许成绩,都离不开杂文引路人巢老师的鼓励与鞭策。
 
  在巢老逝世一周年之际,特草小文,权作一瓣心香,恭祭于经师、人师两相宜的良师益友巢云栋先生灵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原载《常州日报》2023年4月8日)
责任编辑:单璐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