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浅析李清照词淡雅清疏、真切自然的风格特色 ——以李清照《声声

发布于:2023-06-02 07:4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江沁园)
  词史发展到宋代,描写妇女生活和感情的题材已屡见不鲜。而在这个女性意象空前密集的文学空间里,李清照恰似她所盛赞的“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梅花,以其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风而卓然不群。其淡雅清疏、真切自然是经过艺术化的第二层自然,既经过了人工的雕琢,又淡化了人工的痕迹,达至形式上的自然原貌和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一、情真意切——情感上的淡雅清疏、真切自然
 
  李清照词是其情真意切的表现,因此风格特色也即随之淡雅清疏、真切自然。《声声慢》这首词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就把凄美的秋景和词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李清照词恰如她的人品,胸怀傥荡,明白地说,明白地写,不用浮词艳采来装饰,却反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情感真实。她明显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影响,但李煜的情感格调却不及她。
 
  从词意上看,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真挚的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句字面上淡雅清疏,情感上真切自然。“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若有所失并竭力寻找寄托的情感状态。“冷冷清清”字面上是写环境,实际上是揭示内心的空冷之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寻觅寄托无果后的真切悲情。“凄凄”是隐痛,这种原本就在内心的隐痛,因得不到抚慰而上升为“惨惨”,即剧烈的疼痛,这种剧烈的疼痛无法抑制,随即转为“戚戚”,即脸上呈现出的难以忍受的痛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句依然是淡雅清疏之中蕴涵着真切自然。天气时寒时暖,使人极不好过。词人的情怀本就不佳,兼之恶劣的天气,心情就愈是无法安宁了。一个柔弱的女子,遭逢乱世,受到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又不知今后将有何着落,身处萧索凄凉的深秋,愁情自然倍加真实可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虽可以御寒遣愁,然而三两杯淡酒是无法消去万种愁情的。“淡酒”此意象颇为淡雅清疏,“怎敌他晚来风急”则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伤心之时,大雁飞过,而这雁恰是过去见过的。“雁过也,正伤心”,是倒装句式。北方转寒,大雁南飞;金兵犯境,词人南渡。词人与大雁同是被迫南来,因而词人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大雁虽是偶然飞过,词人却顿觉似曾相识。词人曲折地道出了愁情深长的根由。恰如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中评论李清照《武陵春》时所言:“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阁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亦然。若没有李清照因身世而迸发出的真情实感,就没有《声声慢》这类淡雅清疏、真切自然的佳作。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句勾画了一幅花落人悲的凋零图景,以淡雅清疏之“黄花”,寄寓词人真切之深痛巨创,可谓情景交融。在风霜的摧残下,菊花的落瓣满地堆积,残留在枝头上的也已枯萎不堪,无人问津。这三句词正是词人境遇和情感的生动写照,也婉转地反映出动荡的年月里人们自顾不暇的荒乱境况。“如今有谁堪摘?”犹言如今有谁还能顾及到我呢?其间饱含着词人真切深挚的断肠之痛。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先缘情设景,写“守着窗儿”,后凭借场景,抒发自己难以忍受磨难的凄苦心情。这两句既是真切的感喟,又是自然的自问,感染力很强。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到黄昏尚未停下,雨丝落在梧桐叶上,又点点滴滴落到地上。“梧桐更兼细雨”点化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句意,借唐明皇无限思念杨玉环之意,言自己愁情的绵长。这个典故用来颇为精妙,不但使前人句意融合在自己所创造的淡雅清疏的意境中,而且比前人说得更细致感人。尤其是此典用而不隔,不知典的人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到词人的愁情犹如绵长的秋雨,知典的人则能更深刻地体悟其中的情真意切。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言外之意是愁情已达至极点,难以言喻。这个结尾同词的开头一样值得品评,同是字面上淡雅清疏,情感上真切自然。它既就题收住,照应开头,总括全篇;又是感情的迸发,是把从开头以下基本上平缓的依景抒情抬上了顶峰;同时又叹问皆有,情感真实逼人。
 
  读李清照词,看不到形式的羁绊,只深感情感之流蜿蜒流淌。诚如苏轼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李清照的文字随着李清照的情感任意而行,又可以让人回过头来领略到其中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美。
 
  二、淡语有味——语言上的淡雅清疏、真切自然
 
  李清照词描绘事物运用白描手法,又非单板刻画。其词字字用心淬炼却不露痕迹,更显真实。所谓“俗字为雅”,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即李清照所用的都是平常句或口语,赋予人的第一感觉是明白好懂,随即又让人欣赏到其清新明晓的语言美。《声声慢》即是典型代表。这首词不事雕琢,语言晓畅,极富表现力,颇具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句用的是白描手法,只是稍稍勾勒寻觅的状态,环境和心境的冷清,以及寻觅寄托无果后的凄惨,只是用叠字稍稍写出几个富有特征性的状态和心态,一个形象淡雅清疏、悲情真切自然的女子即跃然纸上。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的语言材质往往给人以清新之感。初看起来,此句缺少格律词派的雕琢,也少浮词丽句的华艳,不过是生活语言的信手拈来。“乍暖还寒”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用语亦较为浅俗,却道出了词人“最难将息”的辛酸。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词人的笔下,连愁情这种抽象的事物都是那么形象具体。难能可贵的是,词人仅是用“三杯两盏”这样明白如话的数词和量词,用“淡酒”、“晚来风急”这样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即使得其愁情具体可感、真切自然。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个普通的“过”字让整句词富有动态;一个寻常的“旧”字,又让人深深体会到她物是人非之感。以“雁”、“旧时相识”这样平常的意象和语言来渲染内心的愁情深长,化抽象为具体,极富新意。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句仿若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品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彩。它以直白之语,写“黄花堆积”的场景,以此以花喻人,寄托词人深浓之愁。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句更是几乎字字是口语。其间“黑”字韵看似押得奇险,实则极为稳妥,颇具自然之势,虽浅俗却历来颇享赞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句亦是信手拈来而自臻化境。粗看但觉淡雅清疏;细读方知其用了“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典故。文学语言并不等同于口语化的生活语言,未加修饰的生活语言用之不慎则容易流于粗俗,很难铸就阅读上的清新之感。能将极具文学性的典故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其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风格特色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与“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同样含有宋代口语成分,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个女子的自然口吻,而同时无俚俗之气,与柳永所用的俚俗语效果不同。这是李清照变俗为雅、以口语入词的高超功力所在。
 
  淡语有味,浅语有致。正是词人的匠心独运才使得她词作的口语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而总能出奇创新。在九百多年前中国的深闺,李清照以她淡雅清疏、真切自然的词风,为世人展现了闺中女子动人鲜活的一面,从而铸就了其词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三、音韵疏浅——音律上的淡雅清疏、真切自然
 
  词起源于民间小调,六朝民间小乐府是它的前身。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李清照词赋予人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感动,缘由之一也是她重视音律和字声,成功运用了声律音调。写于词人晚年的《声声慢》即是一例,其疏浅的音韵和哀婉的声调颇为感人。
 
  夏承焘先生曾在《李清照词艺术特色》中对这首词的音韵进行推敲:“全调97字,而舌音和齿音两声却多至57字。占半数以上……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
 
  伊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串叠字,看似平淡,实则彰显了词人高超的文字功底,铸就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痛巨创后的愁苦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揪心,犹如感同身受。极疏浅的“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重叠,却成为后世传诵的十四字叠句。《词律》称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这十四字纯为齿音,适合于表现凄楚的情绪。同时,叠字的运用还能使词形成一种整齐与流动相统一的美感。
 
  收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以舌齿两声交替,来表达自己的郁郁惆怅。听起来,声律幽美,音韵疏浅,如哽咽在喉。其间“点点滴滴”这一叠字的连用在表意上还有拉长体验的作用。那“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给人的听觉上的拉长,是一种愁绪的连绵不断,更让人难以忍受。
 
  这首词运用双生叠韵,并用自创的叠字,张瑞义在《贵耳集》中称赞这是“公孙大娘舞剑”。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这一连串叠字用得又平淡又绝妙,音律上舌齿音交替,有很好的音响效果,听来颇感淡雅清疏、真切自然。
 
  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巧者难”。可见李清照能把未加修缔的生活语言恰当地度入音律,其淡雅清疏、真切自然之艺术功力属实不凡。
 
  四、结语
 
  李清照词“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其后期词由于金兵南侵和北宋灭亡而与国破家亡联系起来,内容题材有了新的拓宽,比之前期更感人至深,《声声慢》即是代表作。李清照词不用浮词艳采,不用高典难句,而是真实地反映自己,在情感、语言和音律上都深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清疏、自然真切之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