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记忆中的年味(彦文杯)

发布于:2025-01-14 09:1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黄冰
 
  年关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时间的节奏亘古如一,只是人们快乐与哀伤的情绪截然有别,所以才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不同而已。
 
  很快就是象征飘逸的龙与敏捷的兔一去一来即将交接之际,而十二生肖的逐年轮流坐庄,是我们聪明的祖先根据木星(岁星)每年运行的不同位置,创造性地分别以一种动物对应,以其习性形象化地预示人间的吉凶祸福。天体运动对地球人类的存在有重大影响(可是天体运动又是谁推动的?上帝之手吧)。但愿今年甲辰这只龙给我们带来事业工作方面的平安顺利吉祥安逸。
 
  古代的哲人又以北斗七星来辨方向定季节。新的一年首当其冲的就是斗炳东指天下皆春,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煎熬,终于迎来温暖的春天。冰封的情绪也得以释放,快乐的氛围就像火一样燃烧。唯愿生命旅途春天永相伴,春天般的问候、春天般的友谊。即将到来的月尽(陕北方言里的除夕)就像一座门槛、一道关口。终于跨过来了,站在这新旧交替的分水岭上,回首过往的一年的漫长岁月不胜感慨良多。无论喜怒哀乐得到与失去,总算是永远过去了,也许千金散尽也许流离失所,总归是亲人们身体健康平安无事,这就是最大的一项成就。三种企盼一门心思。当然要尽情庆祝。而所谓吃喝玩乐,吃永远占第一位。所以就有了隆重的年夜饭风俗,现在的年夜饭基本上都在大小饭店宾馆预订,桌上之物丰富多彩异香扑鼻。这样的过年氛围也浓。却感觉只是应景式的过场,只是为了吃而聚餐,匆匆吃喝一番而后各奔东西。传统的年味不仅仅是指缕缕不绝的各种年茶饭味道,更重要的是一年到头飘泊在不同方向的家人聚首,夫妻、父子、母女、爷孙、翁婿、妯娌……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回流,是久别重逢的急切关爱,是忙里偷闲的仔细叮嘱。这些爱的滋味,岂是一顿匆忙的年夜饭可以代替的?
 
  思想间,久违的老宅过年的各种美味,穿越时间的屏障,渐渐弥漫过来。我们家老宅位居陕北绥德县城南关一个叫小刘家沟的原始居民区。小刘家沟!令人浮想联翩的一个地名。哗哗哗往后回翻日历,如重读岁月的篇章。多少年前一个姓刘的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为躲避无处不在的战乱,与娇妻弱子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寻找到黄土高坡这一处沟岔繁衍生息。我家就在小刘家沟中沟那口老井下面。偌大的院落幽深的窑洞、一围石头墙映掩不住的鸟语花香在冬天也渐渐沉寂了,槐花杏花枣花众花调零,现在很少见的麻雀孤独地躲在屋檐下无望地打量着郁闷的天空。但冬季放寒假对于上学的孩子们却是福音。可以天天放鞭炮、提着灯笼到处转、顿顿都吃“好吃的”。
 
  有一年刚刚放假的腊月中旬。我和弟弟正在老家大门外一段冰道上和一帮同龄伙伴溜冰车,有不少乘兴而去满载而归的大人们匆匆走过。不一会,就看到父亲和母亲手提肩扛肉菜调料等各样年货走进了大门。我和弟弟相视一笑,真是兄弟所想略同。很快,随着一阵叮叮当当滋滋溜溜的操作声的暂停,突然而至的寒风把一阵阵陶醉的肉香吹得入脑入心。我们兄弟两个心领神会,立刻撇下冰车争先恐后跑进厨房。只见戴手套穿蓝大挂的父亲正在用筷子把油锅里滚烫的肉丸子一个个迅速夹出来放在旁边早已准备好的盆子里。看到我们进来,父亲就让我们品尝了几颗冒着丝丝热气象征团圆美满的丸子,然后说“好了好了。好吃的留下过年慢慢吃”。我们因为有点急不可耐狼吞虎咽,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这道美味,喉咙却有些隐隐作痛。
 
  本是教授父亲的厨艺也十分了得。接下来他还要趁热打铁继续制作当时陕北绥德一带流行的家常年饭~四荤四素的八碗(这个八字应用非常广泛。八节八谷、八音八儒、八卦八方),有寓意金银满盆财源滚滚皮脆肉酥的蛋包肉、有预示诸事大吉的猪肉钻鸡,还有肉嫩香浓的炸酥肉,相传这道肉食是民众因痛恨商朝妖女苏妲己而专门发明的,久而久之,炸酥肉就成了炸酥肉。在专心致志做好吃的间隙,父亲有时还特意停下来,将浸满油腥气的菜刀在旁边的水瓮边沿左右飞速摩擦几下,像是试琴时的破空之声。正是陕北方言形容的“刀子利索水宽敞”。浅尝辄止后,我和弟弟返身准备再返“旧战场”,不想却被母亲叫住了“什么时候了还要玩?还有忙不完的生活。来,你们两个先帮我糊窗子,快点”。说着话我们合力搬来古旧的梯子,在院内台阶上下的窑洞与平房之间穿梭往来。我和弟弟交换着爬上梯子把旧纸撕下来,迅速贴上新买的亮堂麻纸。中午阳光的万道金色箭镞一照霎时满屋光明焕然一新。
 
  随后母亲从烧得热乎乎的炕头揭开厚厚的棉被,宝贝一样捧着一个严丝合缝盖着的盆子。“你们两个坐下,帮我捡绿黑豆”。绿黑豆当然是绿色的,又有黑豆的形态故名。这是家乡过年的一道凉菜,其与黄萝卜相伴更是风味绝佳脆甜爽口。必须隔绝空气密封起来,绿豆才能渐渐变形、生长。过几天揭开被子,它们个个变得飘逸起来,身罩云雾般的轻纱,后面卷曲着一条条细小的白色尾巴,象慧星象蝌蚪。所谓捡绿黑豆就是除去它们的“胞衣”,这样才能食用。这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家乡风俗合二为一。大小、简单与复杂生命的转换都是这样的神奇。母亲接着又做了都有吉祥寓意的油糕、糕节、黄酒、油炸等等特产。
 
  就这样忙碌十来八天,一直忙到除夕和大年三十的早晨。这天一早,远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个不停,还有发出嗖嗖嗖尖啸地升空的火箭式烟花。中午饭照例是色香味俱全的肉丸子木耳豆腐粉汤和谐音步步高升的油糕。除夕下午父亲带着我们挨个窑洞房间去贴窗花和对联。最后一副是大门上的,我和弟弟拿着自制浆糊、最大的一副对联与父亲一起完成了这道工序。年年大门上的对联差不多都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普通人家在新年伊始真诚的企盼,不求升官发财仕途顺利,唯愿一生平安快乐幸福美满,唯愿波澜不惊的寻常日子长些再长些。凝望着这座沧桑感十足立在石礅上并不巍峨的木制对开大门,我脑海浮现出了许许多多层层叠叠的身影。多少年代里的祖先在这里诞生成长,而后从这座门楼里进进出出、有坐花轿盛装远嫁归来的、有远方求学回看父母的、有走西口发迹而回的。一代又一代的祖先最后一次也会从这里走出,走向亘古凝重而沉默无言的群山……
 
  但像院子里的各种开谢的花朵一样,当来年催生万物的春风吹过,这里又是新一辈的儿孙满堂。生命不息生命永恒!腊月三十的晚餐是约定俗成的长寿面。吸溜吸溜的吃面声中,祝愿亲友们福寿禄绵绵不绝!至此,过年诸事项诸风俗已经全部搞好。只剩下一件事,窗明几净喜气洋洋的窑洞中,我和弟弟正目不转睛注视着心灵手巧的父亲为我们做的灯笼即将成功。但此刻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无法显示灯笼的微弱之光。我们盼望着黑夜立刻来临,真是心想事成,恰巧飘来几朵乌云遮住了暗淡的星月,如不翼而飞来的一块黑布罩住了叽叽喳喳的鸟笼。我和弟弟大喜过望。立即提上点燃的灯笼,在院子里到处转游。不多时,左邻右舍又响起了激烈的鞭炮声。我们即刻响应,回屋拿出早就购买的各式烟花放个不停。接连放了好几个直冲云霄的火箭,那散开的美丽烟花与星星交相辉映。不,星星其实就是历年历代的人们放飞的希望之花。翌日初一吃饺子、初二穿上新衣服去拜年、初四迎接灶王爷、初五迎财神、初六又是小年、初七人日七宝羹、十一请子婿、十二搭灯棚、十三点灶灯、十五看花灯。二十三送灶神、燎疳节。
 
  腊月正月短短的一个月,就有这么多名目内涵各不同的节日,这是千百年以来一方水土上形成的独特民俗景观,对人们的言行、心理、思想、审美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是人们企求安定向往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而这样的过年,才有真正的经久不散的味道。时下“快餐式的”年夜饭大多是匆忙胡乱吃喝完毕以后分道扬镳,又有多少“味道”可以回忆?年味淡如水、人情簿似纸的年代里,尤令人怀念记忆中过年的味道!

 
  作者简介:黄冰,男,陕北绥德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