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焦桐”花开(宝玉堂)

发布于:2016-12-05 14:1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任和平

  春来兰考,“焦桐”花开。

  中原大地春暖花开时节,我前往河南兰考,参加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的党性教育培训班。在兰考县,我见到了那棵著名的“焦桐”。在培训班的一堂现场教学课上,老师带领全班学员来到“焦桐”树下,声情并茂地讲述“焦桐”的故事:“焦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始终巍然挺立在兰考大地;每年春天来临,数不清的紫色小喇叭一样的桐花高挂枝头,好像会随时奏响迎宾曲,迎接那位种树人的到来……

  一棵很普通的泡桐树,为什么会在几十年里一直享有盛誉?原来,亲手种值“焦桐”的人是焦裕禄。1966年2月,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焦裕禄的名字一下子就传遍神州大地。而焦裕禄于1963年春天亲手种下的那棵泡桐树,也因为一张焦书记在小树苗前的留影照片而闻名天下。岁月的脚步走过半个多世纪,“焦桐”已由一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且在1978年被当地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俨然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焦桐”见证了焦裕禄在兰考的日日夜夜。1962年12月,焦裕禄到兰考县上任伊始,面对的是“三害”肆虐、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的揪心局面。可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始终带领兰考干部群众锁风沙、战旱涝、兴水利、谋民利。他在调研中获悉,泡桐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根系深、生长快,有助于改变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就号召全县人民广种泡桐。他在县委书记任上只有475天,却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队进行了走访调研,以患病之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行程达5000多里。

  “焦桐”也见证了兰考人民对焦书记的深情缅怀。1966年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其灵柩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兰考。那天兰考老火车站广场上,堆满了挽联和花圈,十里八村赶来的干部群众胸戴白花、眼含热泪,在寒风中迎候焦书记。从老火车站到大沙丘(现焦裕禄墓葬处),短短的三里路程,却因为迎候群众的一步一叩头而走了三个小时。当时的人群中打出了这样一条横幅:“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后来,兰考民间就传唱开来一首怀念焦裕禄的歌谣:“泡桐树啊叶叶绿,看见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

  “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五年前我到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今天来再次深受感动,引起心灵的共鸣。”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一到兰考就发出如此感慨。后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习近平又对焦裕禄高度评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在兰考调研就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他说出门就看得见焦裕禄同志当年栽的泡桐树,睹物思人,别有一番感慨。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像焦裕禄一样不搞特殊,他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一个普通的学员宿舍里,房间里不放鲜花、不摆水果,吃饭也是到二楼餐厅,每餐是四菜一汤,主食是白米饭和烩面。离开兰考前,习近平同志还让工作人员交了两天调研的伙食费160元。

  历经50多年的风霜雨雪,“焦桐”扎根兰考大地,越长越高、枝繁叶茂。52年前,42岁的焦裕禄英年早逝;52年来,“焦桐”年年桐花吐蕊。“焦桐”郁郁葱葱,焦裕禄没有离去,他的生命刻进了“焦桐”的年轮,焦书记活在兰考人民的心中。

 

  作者;任和平

  单位:张家港市市级机关工委;

  地址:张家港市华昌路3号港城大厦2007室;

  邮编:215600;

  邮箱:zjgrhp@163.com

  日期;2016年12月5日

  

责任编辑:王会爽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