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师哥(情感故事征文)

发布于:2013-08-21 16:30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远山

  大约九十年代初,我随剧团到滨州演出。那时演戏到下面,老百姓很欢迎,当地领导也很支持。连演好多场,场场爆满。剧团是自己开伙,住后台,轮流买菜,做饭。每演完夜场,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戏。

  某天,正演出时,一位同事告诉我,外面有一中年男子找我。我很纳闷,滨州我初次来,并无认识的人呀!待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剧场外,此时正值八月天,明晃晃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只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裤腿挽着,脸很黑,推着一辆旧自行车站在太阳底下,笑咪咪望着我。

  “你是……”我犹豫着,没认出来。

  “走!家走。”他拍拍车后一大桶啤酒。

  我突然认出,这是我的同学!“帅哥,是你呀!”

  “家走,你嫂子等着呢。”

  分手二十余年了,他没有寒暄、客套,那份诚恳实在的情绪,便如这夏日的滚滚热浪,一下子击倒你,由不得你推辞。

  我们都曾在省戏曲学校学习过,我学的专业是舞台美术,他是地方戏吕剧科乐队的,专业似乎是打击乐敲鼓,敲小锣的。在学校我们素无交往,文革中又是两派,更不往来,但彼此认识,只记得他比我高一届,平时少言寡语,很不显眼的一个人。隐隐约约记得他父亲也是戏曲学校老师,教地方戏拉二胡的。我当初毕业,留在省城,分到了最好的话剧院,而他分到滨州的一个县级地方戏剧团,以后的二十余年从没谋面。

  这次见面,我随他走入一个大院子,两边是一道长长的大约有几十米的砖房墙。天长日久,加之太阳暴晒,已经看不出砖瓦原来是什么颜色,院子里两小间房是一家,互相挨着,院中仅有一个自来水管,后来知道这里是工厂宿舍。

  刚从太阳下走入屋内,眼前一时间感觉黑咚咚地。隐约看到屋当中小桌上已经摆好几样菜。嫂子个不高,是个工人,很朴实,也不善言词,只是让我喝酒。我拉她入座,她怎么都不坐下。下面都有此习惯,男人有客人,女人只管做菜、收拾,都不上桌。我也不勉强了,和师哥一杯杯喝了起来。

  我们谈及分手若干年的情况,师哥说到当年分到县剧团,常年累月,抛家舍业,卷起铺盖卷,跟随马车,方圆几百里走村串乡演戏。夜晚就宿大庙内,小学堂里,点上一盏油灯,几十个人睡地铺。师哥盘着腿,抽着烟,平静地诉说着。但我懂,那是很辛苦地。师哥至今还是如此,在家歇歇脚,过几天又要走。好在是现在有汽车了,其它改变不多。

  啤酒喝下几大杯,越说越高兴,说到我们的学校生活,调皮捣蛋,半夜偷农民地里的棒子,来宿舍扣在脸盆里煮着吃。到伙房趁着师傅刚掀开大笼屉,一片热气中,偷拿馒头,转身就跑。有的同学趁机用碗舀上一大碗乳白色凝固的猪大油,然后用热馒头夹猪大油,那个香呀!说着说着又说到文化大革命,他喝了一大口啤酒,笑着说:“你还打过我父亲。”

  瞬间,我愣住,放下酒杯。迟疑地:“我……我没记的。”

  “你打过,父亲亲口告诉过我的。”他还是平静地笑着。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一下,然后说:“既然你父亲告诉过你,那一定有此事,我确实打过他。”在那个疯狂地年代,我们这些红卫兵大都干过伤天害理之事。有的打某个老师、校长。我记得很清楚,文革后我也曾登门道过歉,但偶尔迎面碰上一个不顺眼的老师,尤其是他父亲当年还是被“揪出来”的红卫兵管制的老师,踹两脚、扇个耳光那是家常便饭。打人者,已成恶习,事后转过身就忘。可是被打者,尤其是被自己学生所打,他的内心被极度伤害,定是不会忘记的。

  我郑重地端起杯:“向你父亲道歉,请你务必转达,有机会见到他,我还会当面道歉。”

  师哥代父亲接受我道歉,并很快说到别的事。

  “师哥”“师姐”“师弟”“师妹”,这样的称呼现流行与若干大学之中,究其来源,大概来自旧戏班或武术界,弟子们共出一师门,按年龄或出入师门的时间称为师哥、师弟、等。这称谓有一股江湖气,重义气、重感情。凡师哥,对小兄弟有一种威严,并负有一种保护职能。有人欺负师弟、师妹,当鼎力相助,当师弟师妹有越轨时,也代师傅行使管教之责。这是一种关怀与爱护,还有一种患难知己的味道。师弟与师妹对师哥师姐则怀有一种敬畏,不敢过分造次。

  当我初见师哥时,他邀请我去吃酒,其口气是诚恳,朴实,也带有一种师哥命师弟的不容推辞。我一喊师哥,下意识深处则是一种敬畏。

  父亲告诉自己的儿子,我曾经打过他,其用意最低限度在于让儿子知道,此人很坏,万不可与他交往。可师哥却在分手若干年后,热情地把我接到家里,好酒好菜盛情款待,过去的那段事在他好像只是笑谈。我深感师哥那干巴巴、瘦小的胸膛中分明有一种巨大的爱。

  滨州一别,又是若干年了,我也没有再去滨州,师哥却一直在我心中,常常想起他。

  2013年2月青岛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阳光舜城中八区4号楼2单元401室苑福善
电话:13969009091 18611553523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