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父亲的“本草纲目”(人情)

发布于:2009-11-03 05:3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赵云进

父亲的枕边时常放着几本书,大小如字典般,是关于中药材方面的。书中将中药材分类别予以描述,可能是根据《本草纲目》整理的中药书。这些书我也常翻看,那里面,连平时见到的动植物都能成为一味药。  

老家的山上,不缺药材:黄芩、旁风、杜仲、透骨草等中。记得前几年上学,在勤工俭学中,就是每人挖多少药材,交到学校。那时候,我们挎上荆条编的篮子,扛上镢头,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找。由于事先看过那些药材,所以我能很快根据那些药材的叶子、花的特点找到它们。许多人家的院子里,平房顶上,晾晒着:黄色的是黄芩的根,白色的是桔梗,红色的是“杂杂花”。其中透骨草的药味十足,远远的就能闻到。一个暑假的辛苦除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剩下的可以卖得近百元钱,大致解决了书本费用。    

父亲经常用他那本书上的偏方,如遇到感冒嗓子疼,就采来黄芩泡水喝下,遇到痢疾,就采些“马扎菜”(俗称),配上红糖水,熬成汤喝,这样的小毛病就抵抗过去了。邻居们说我们家有本好书,看病不用去药店花钱买药,自己挖些中药就解决了。    

当母亲的腿遇到血栓,经手术治疗后,医生叮嘱她多吃些活血化瘀的药。父亲翻看那本《本草纲目》,找到有关活血的药,找到我们山上的药材“杂杂花”,红色的根茎,经过熬煮后,汤汁更红,母亲坚持喝着这味药,腿好多了。后来,她到我们这里照看孙子,就带着一大包这样的药材。当母亲回老家时,那些剩下的药材挂在门后边,仍在徐徐地散发着药材的特有的香气。    

我们和父亲说,不能经常自己挖药材吃,有些偏方,会产生不良反应。父亲不以为然,笑着回答:“我去过医院、药店,那些买回的中药里,那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咱们山上的黄芩、金银花等成分,我适当泡点中药,量不大,不会有事的。”没办法,说不过他,就只好由他而去了。的确,父母亲在家乡,多年不患感冒,这与家乡的环境优良有关,更可能与父亲有了这么一本医药方面的书籍有关吧。    

后来我上网,查到带有彩色插图的《本草纲目》,和父亲说起来,他不以为然说:“这些药材,在山上见多了,不用彩色图片,长什么叶子,开什么花,根长什么样,都很清楚了。”    

前段时间当回老家探亲,时值H1N1流行,回厂前,父亲让带上一包黄芩。那些经过清洗、晾晒的药材,足见父亲的细心。“遇到感冒,咽喉疼。泡几块,挺管用!”接过黄芩,分明是接过一份沉甸甸的父爱。    

我反思这几年,工作的城市离老家路途遥远,平时多是电话联系,其中,父亲打来的多,我自己主动打过去的少。在照看孙子长大后,父母亲还是愿意回老家生活。现在父亲打来电话,多数是想听孙子的声音,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他比谁都高兴。我现在带孩子回老家,与儿子一起爬山,父亲有时也一同跟着去,但多数留是在家里,忙着拾掇我们喜欢吃的手擀面。我们的回来,给他带来更多的忙碌,但从他满心欢喜的表情,看到他的高兴。“有空的话,把最近拍的照片寄几张回来。”火车启动前,父亲和我说到。    

人也许就是这样,因为有了类似的牵挂,心才会平静下来。    

现在想来:父亲是凭借他的那本“本草纲目”,,积累着医药方面的知识,与疾病斗,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着他深爱着的家人。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