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

发布于:2023-06-27 14:3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刘根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报告还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如何盯牢这个根本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凝聚共识和力量,既要弘扬正能量,又要追求大流量;既要注重“带货”,即表达某些意见或主张,更要注重“带魂”,即给人以精神力量。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由凝聚共识而凝聚力量,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杂文创作者和新闻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既要讲合意,又要讲创意。古人云,“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所谓“意”,即文之魂,既要讲合意,又要讲创意。合意是指要符合新思想,用正确舆论引领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和力量;创意则是指向真、向善、向美,把新颖思想和新鲜表达有机融合,助推正能量变成大流量。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其中特别提到要“推动全媒体传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事实上,在网上已经有许多科普网红在做这件事了。“中国天眼”究竟有多大?主播“吴姥姥”举起一口铁锅比喻说,假设“锅”里装满酒,那么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73岁的“吴姥姥”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她通俗而诙谐的科普吸引了无数粉丝,让物理学被更多的人所喜爱。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同样是一位科普网红,在抖音平台拥有近百万粉丝,先后发布了300多个科普视频,不少视频播放量高达2000多万次。这些科普网红之所以能红,关键就在于特别合意,同时又有创意,“有意义”和“有意思”相得益彰,合意与创意相互激荡,正能量因守正创新而成为大流量,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既要讲敏感,又要讲钝感。当下,网络虚假新闻已成为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毒瘤,打击新闻“李鬼”亟需猛药去疴。虚假新闻的主要操作套路包括:炮制社会事件和国际时政热点、伪装权威新闻媒体、一张图片配上几行耸人听闻的文字……此类现象警示我们,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既要努力让正能量为人所喜闻乐见,还要在抵制负能量上花大力气,不能让负能量如同雪球越滚越大,挤占了正能量向大流量转化的空间。这就需要处理好敏感和钝感的关系,越是面对热点,越是要敏感和钝感并重。敏感与钝感往往是不可分的,敏感是“见事早、行动快”,钝感是沉下心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袋去想,准确判断事情真伪和传播价值。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快捷而准确地获取和传播信息。离开了敏感,钝感就成了迟钝和滞后;离开了钝感,敏感就可能沦为冲动和以讹传讹。某种意义上说,敏感是现代人的一种“信息生活”素质,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性,我们就会和重要信息失之交臂;但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隐蔽性、便捷性等特点,很容易使虚假信息或谣言产生滚雪球效应,指望真相都比谣言跑得快也不现实。因而,钝感越来越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敏感与钝感的关系,考验着媒体和内容提供者的智慧、能力及社会责任心。我们应当多些实证精神,用事实击碎所有谣言和虚假新闻。
 
  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既要信奉“行之惟难”,又要信奉“知也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正能量能否成为大流量,与是否做到了“三个体现”有直接关系。“三个体现”既是方向,也是方法。“方法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知是行之始,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惟难。”于是有了成语——知易行难。其实,“行难”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知易”,“行之惟难”固然不错,但许多时候知也不易。譬如,为了弄清《尚书·尧典》中“光被四表”实为“横被四表”,清代学者戴震历时九年考据,在《后汉书·王莽传》中找到“横被四表”“昔唐尧横被四表”,而使其论断“不留余义”,成为逻辑上的“必然”。可见,真知并非易事,没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就没有真知真懂,“三个体现”更无从落实。在许多时候,问题表面上似乎出在“行”,根子上其实还在“知”。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所以必然,行动上则难免有误差,甚至犯方向性错误。我们对“知”当有足够的敬畏。知为行,行促知,知一点,行一点,行一点,更知一点,知越深行越好,行越好知越真,越知越行,越行越知,素质和思想境界必随之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体现”也就会水到渠成。
(原载《新华日报》2023年6月27日)
责任编辑:单璐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