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五十三年一瞬间

发布于:2023-06-14 11: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梁冠宁
 
 
  我和杂文家王向东交往已久。昨天,他在我家聊天。清茶一杯,家长里短,无话不谈。无意间,竟发现我们的交往已整整五十三年。我们均已古稀,回头看看,走过的五十三年真是一瞬间。
 
  初识向东是在1970年的凤凰河切滩工程的水利工地。当时,我们住在农民家的外屋,只有一张床,两人只能通腿同铺。我是南京知青,他是姜堰知青,都在水利团部搞文字工作,办水利战报。刚开始,我并没把他放在眼里。我总以为,自己是南京大城市的知青,定比小县城的知青要强。谁知,一干起活,就不能不让你折服。当年,我们办油印小报,全靠两手在钢板上一字一字刻出来。经常是文章改好,选定,刻钢板了。最后版面中间或某版角落有个空白。他二话不说,拿过来,不要稿子,立即直接在蜡纸上刻个编后或小评论,画龙点睛,使版面顿时增色添彩,让我恬目相看。时间长了,我发现他不仅文章好,人品更好。他看到挑泥的同学冬天赤脚穿草鞋桃泥,心痛不已,竟将母亲手工缝制的,自已都舍不得穿的新鞋送给同学。
 
  说来有缘,工程结束,各奔东西。四年后,我入泰兴师范,成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没想到在校门口竟又遇见他。向东已于七三年入学,我们又成了同学。我这个人,年轻气盛。他怕我与他在泰师教书的王长友发生不愉快,竟将我介绍给王长友老师,并自掏腰包,请吃阳春面。从此,我们成为好朋友,一起读书,一起写文章。我们曾想写曹操的故事集,各人分工写一部分,最终没能完成。可向东却因对曹操的深研究,写下《曹操文学思想论析》一文,被《新华日报》采用,并请他去修改。他在文章上署上我的名字,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一起去南京。我已有几年没回家了,他真知道我的心。向东是个雪中送炭的挚友。
 
  1977年恢复高考,要到姜堰考试,住旅馆要花钱。我那时囊中羞涩,便想到向东,但联系不上,我便找到他家。他母亲热情地接待我,让我睡向东刚结婚的新房,沾了他新房的喜气,我竟被河海大学录取。考后,我要去洪林公社感谢他。他妈说,你别去,没车,你没法去。我就这样免费在他家住了两晚,他还不知道,我也没法当面谢,但一直深藏于心。
 
  我入河海大学后,已常从报端看到他发表的文章。特别是杂文,连珠炮似在全国各大报刋发表,针砭时弊,反响很大。我经常在同学间夸耀写文章的人是我同学。同学们都会反唇相讥,哪天能看到你的文章见报?
 
  1990年,姜堰同学告诉我,向东已调到《新华日报》。得到消息后,我和妻子立即到新华日报社找他。他就住在报社食堂西面一栋楼上,只有八平方米的小屋,四面无窗,闷热难熬。当时正值盛夏,他赤膊睡在躺椅上,旁边放了三台电扇,办公桌上铺满他写的稿纸。他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出名扬华夏的文章。
 
  真是缘份。1995年,我搬到雨花小区不久,向东也搬到雨花小区。我们竟成了邻居,相距不远,来往走动更方便。他要回姜堰搬家,自己又不肯开囗找人帮忙,我就替他找了辆卡车到姜堰搬家。当时,他要将已过时的八仙桌和四条长凳搬到南京,我说算了吧。他不肯,硬是搬了回来。他就是这样的人,念旧,勤俭,质朴。他家里除了堆满书,就是七,八十年代自己打的老式旧家俱。1999年,他搬到汉中门的新居,还把八仙桌和四条大长凳带上,看来是要终生为伴了。
 
  在向东的鼓励下,我又拿起笔,重新开始写文章。很久没写文章了,笔懒,不畅。但是,他给我的是鼓励和鞭策。我每写一篇文章,他都帮我认真修改。我每次都将原文和修改稿反复对照,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改进。不久,我的《水缘》在新华日报发表了。这是我搁笔二十年后,再次发表文章。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我要感谢向东,让我又重新获得写作的自信与快乐。
 
  2000年,我女儿要到加拿大留学了。她一定要请向东吃饭。我问,为什么?她说,是向东叔叔教会她怎么读书。向东跟我女儿讲,学问,学问,就是不懂就问。这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女儿记住这句话,感悟很深,受益终身。向东还特作词一首相送。《一丛花.送梁冰赴加拿大求学》:"鲲鹏展翅,好年华,碧海近朝霞。征程万里乡音远,有诱人,美景胡笳。灵谷枫红,南湖月皓,与汝共天涯。飞天壮志早萌芽,书卷掩灯花。青春憧憬平生约,路漫漫,大浪淘沙。从此秦淮,新添一景,人盼雁行斜。″
 
  2002年,向东生了一场大病。胆里有结石,疼痛难忍,寝食不安。人日渐消瘦,行动都不便。省人民医院开了住院单,要他开刀。他把住院单放在口袋里回家他要我在省中医院帮他找个专家。我每周准时陪他去医院就诊,取药。我想,这时老朋友的帮助,能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支撑。较长时间的中药调养,他的病情明显好转。但石头并没打下来,还在胆内。他不愿开刀取石,保守疗法,注意饮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他就是一个较保守的人,但见他日渐精神,我也就放心了。
 
  现在我们都退休了。他常年在上海陪女儿,带外孙,仍笔耕不辍。他已著作等身,还每天凌晨五点半起,奋力完成数百万字的《论语》解读笔记。真是老骥㐲枥,志在千里。他还在南京大学兼课,讲《新闻评论》,受到学生好评。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课程。
 
  我因女儿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定居,每年夏天都要到瑞典过暑假,但仍在高校代课。我假期后回南京上课,向东也到南大上课。这样,我们两个快乐的"单身汉"又聚到一起,真是缘。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来我家聊天。一杯清茶,一聊一下午,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情。我常跟学生讲,相识是缘,相聚是情。我以为,五十三年,我们相交相聚,是天意,是情缘。上天有意将我们两个出生相距数百里的陌生人,成为相交五十三年的朋友。如今回眸看,这五十三年虽是一瞬,但那平淡的交往,浓蜜的情谊,让我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完全是天意。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