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追祖念宗在中元

发布于:2015-08-26 09:2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中元”是相对于“上元”而来,每年的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日,而七月十五则处于一年的中间阶段,故而称作“中元节”,就好比把八月十五称作“中秋”的意思相同。

  农历的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在我们天津俗称“鬼节”,主要活动是为了祭奠已故的亲人,与清明节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明节和中元节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中元节是道教的称呼,在佛教称“盂兰盆会”,儒教称“孝子节”,而民间多俗称为“鬼节”,是一个佛、儒、道互相融合的节日。据传这一日,阎罗王会打开地狱之门,让被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到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于是,民间趁这一天进行祭祖活动,祭奠祖先,以超度亡灵,化解怨气,并祈求先祖的庇护。

  中元节风俗最早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解倒悬”的意思,意为解除天下生灵死后的痛苦,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的父母双亡日。在其修成以后,用天眼通察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发现母亲已经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道,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目连于是历尽艰辛,广集僧众于七月十五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会”祭祖始于南北朝时期,到了梁武帝时代才开始设盂兰盆斋。唐朝代宗好佛,尝七月望日于内道场设盂兰盆,设高祖以下七帝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并书皇帝各号于幡上以织之,并从宫中抬往寺院陈列,岁以为常。

  至宋朝,中元节终于以“孝”为纽带把佛儒道及民间鬼神等多种信仰关系在一起,成为各家信徒及民众祭祀祖先、追荐亡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人们以一枝三到五尺长的竹杆裂成三、四或五足,中置竹圈,上面织成灯窝的形状,并将目连画像插其上,称其为“盂兰盆”。城外有新坟的人家,则要出城祭扫。佛教寺院在传统仪式中还新增了放灯活动,照亮阴间,度出幽冥深处的鬼魂。

  到了明代,在中元节这天,北方已形成祭麻谷、上坟的习俗。在南方,中元节除祭祖外,还要祭野鬼。在广东,则以七月十四祭祀祖先。清代后期的南方,中元夜除陆上盂兰盆会外,浙江杭州等地还衍生出了水上盂兰盆会,取名“水会”,以赈济水上孤魂。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元节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像湖南湘西地区在放灯祭祖的同时,有的甚至还保存着驱鬼习俗。两广地区有鬼节在过年的说法。浙江东阳等地,在祭祖时必用米粉浆制成的“糖洋”上桌,人们也有吃“糖洋”的习俗,民间流传有“七月半,糖洋顿”即指这一天的每顿饭都吃“糖洋”。

  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正好与中国儒家传统的“百德孝为先”的思想相吻合,从而使得中元节祀祖风俗得以盛行。反映了华夏儿女对先祖的恭敬和崇拜,感念先祖。不忘先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表现出了孝为先的崇高品德。

  祭祖念先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种信念,更是一个心结,它充分表明了我们对先祖的怀念,这也充分证明了那句古语:“不要忘记了祖宗”的真实含义。正是这种不忘祖宗观念,才使我们不忘国家,才有了对外族的入侵者必给与痛击的豪迈,才显示了捍卫祖国的精神,这就是爱国的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感念祖先,忠诚于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信念,更是一种品质。这种信念和品质促使我们把祖先看得高于一切,把祖国视作我们心中最重要的尊崇。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民族,在某些方面来讲,祖先和祖国在我们的信中具有同等或互替的地位,寄托着无限的感情。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这就是家国概念的融合,更是我们感情的基础。不管在什么时候,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忠于祖先,忠诚祖国是我们心中一直不变的坚守和信念。

  日本侵略中国,在中国盘踞了那么长的时间,采取了那么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毁灭的策略,为什么没有灭亡我们的民族,没有灭亡我们的国家,就是在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有那么一股强大的爱国激情,有那么一种宁愿为国牺牲也要势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怀有一种报国的情怀,这种情怀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可动摇的。不辱没祖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祖宗,这一观念,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是不容置疑的,不管你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他的心中都会时时惦念着家乡,时时思念着祖先。祖先和祖国是每位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根。

  树无根不活,人无根则不生。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盐从那咸,醋打哪酸。这里就有很深刻的追宗寻祖的含义。这就是中国人“根”的情结,更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一种文化和意识的传承,这种信念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为此那些长期漂流在外的游子们才时刻在心中默念着“叶落归根”,希望并盼望着能够实现,这是他们心中的一个结,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夙愿,不能实现终身悔恨。在这句成语中所包含的内容简直是太多太多了,一两句话是解释不清的。在以前西方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都是采取敌视态度的,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有国难归,有祖难祭,每过节日都把从离家时带的一捧土拿出来,把这捧土视为祖先,视作祖国,眼含热泪虔诚的朝拜。

  叶落归根,这句成话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相同的,但对其含义的理解有时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内心的感受,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祖国和亲人才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根深才能蒂固。而这个成语在身居海外的华夏子孙心里,其意义与我们生活在祖国怀抱的人又有所不同。在他们的心中“根”不仅仅是一个宗族,而是一个国家,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故乡在这些海外游子的心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沉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心中默念,不敢有丝毫的忘记,他们时刻牢记,祖国就是祖宗,祖国就是他们的根,忘记了祖国就忘了根,就忘了本,就忘了祖宗,也就忘了他自己。

  每年中元节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不是简单地到祖先的坟前烧一道纸,磕几个头,从文化和观念层次上来分析,它代表了一种坚守和信念,从高层次的角度说,其中也透露着一种传承不息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这种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强迫的因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不能把中元祭祖看作是一种庸俗的民间活动,而应利用这种活动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祖宗与国家放在同样位置上,让孝敬长辈和热爱祖国并肩而行,这样就会凝聚人心,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人们心中有了这种观念和追求,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人心是齐的,力量是无穷的。众人添柴火焰高,集腋成裘,我们中华民族的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就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快乐和谐的生活。

  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