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从季羡林说起

发布于:2013-09-09 21: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席小灵
  第一次真正的对季先生有一些了解是在09年的暑假,我高考失利的那一年,也是他含笑离世的那一年。这是我至今乃至以后都会感觉甚是遗憾的一件事。
 
  命运时常就是这么讽刺与尖锐。当这个人在世时,尽管他可以说是誉满全球,但你却不闻不问,最后却是在各大报刊登满其离世消息时才将你震撼,继而搜罗他的一切。
 
  在此之前,我对季先生的了解仅限于知道的层面,那也是由于中学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那实在是一种过于被动的方式,有时读完之后的感受并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更何况是要去回答那些若有似无的可笑问题。写文章一定是有感而发,这也是长久以来写作强调的重点。既然写作的人是有感而发,那么读者就必定能从中产生共鸣。然而这共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出的,这又得视个人的经历与感悟而定。有人生性多愁善感,有人生来粗枝大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作为一名头顶数枚桂冠的语言学家而言,不能妄断他是多愁善感,季先生也必定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能在语言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如此。
 
  季先生在文学上并无大的建树,毕竟他不是一个作家。但我却是在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才忽然明白什么叫“好的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一如跳动的心或是流淌的血都能在平实的文字后一览无遗。浮夸的文字会让人心浮气躁,矫揉造作的文字会让人感觉装腔作势,只有朴实无华的文字才能直击人的内心深处,那仿佛是山间流过的清泉,林间拂过的清风,亦或是湖中涤荡的波纹。在我高考复习的那一年,我几乎只有依靠着季先生的文字才能从容地度过。虽不是经历的大起大落,但人情的冷暖我却也能感知一二。心气不顺时,委屈难受时,每每读到季先生的文章,我都能立刻变得心平气和,那就像刚刚冲泡的一杯茶,过一会儿,茶叶总能够沉淀下去。
 
  读季先生的《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便能将他的学习生涯知道个大概。这大大的满足了我潜藏的偷窥心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男孩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位国学大师。宿命的因素在这儿就显露无疑了。如若不是季先生是那一代家族中唯一的男丁,那么进城读书的机会绝对不会降临在他的头上,那么人类历史上将会少一颗闪光的星,多的只能是一个终日面朝黄土的老农。所以说人是有宿命感的。但我始终搞不清的是,普通人也有宿命感吗?如果有,是什么?
 
  季先生曾在书中写到,他后来形成的安静寡言的性格与幼年时曾寄人篱下有关。关于童年时的事件对于以后性格的形成从中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上,我也是感触颇多,深以为然。如果有人问我,你小时候老师打过你吗,你父母打过你吗,我说是。原因是我从小数学不好,在学校订正不对作业要挨打,现在想想有些老师的做法真的是令人发指的。小学时,有个姓皮的数学老师,我之所以称之为““个”,是因为,我到现在也不能放下这段“仇恨”。在她手下,吃耳光那绝对是家常便饭的。还有几大酷刑,比如,拿钢笔头砸脑袋,拎着你的眼皮贴到作业本上等等。打起学生来的样子,牙齿露出来狠狠地咬着下唇,就好像与你有前世今生斩不断的仇恨似的。这还得说到我爸,同样是小学时代,一天晚上,我问我爸一道题,教了我两遍还不会,于是我又吃了一记耳光,这是我唯一记得的一次我爸打我。回忆起来,我的数学学不好与这两件事是有绝对联系的,而后什么不自信,内向,郁郁寡欢的毛病更是蜂拥而至。
 
  一直想去北京,不为瞻仰首都的雄伟面貌,只为驻足于季先生长久待过的地方的满足感。找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去朗润园闻一闻,侥幸能够嗅到季先生残留的味道,或是还未走远的背影。想去那坐在他门前的台阶上大哭一场,肆无忌惮,叹一叹我生不逢时,我们无法见面。不过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好在我还能常在书中与季先生见面,而这些文字是永远不会离我而去的,实在令人欣慰。
责任编辑:瓷可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