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阳历史上,以胡琏、胡简敬、胡仿兰为代表的新河胡氏家族是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名门望族,时至今日,其后人已遍布县内外许多地方,我的家乡沂涛镇小胡庄就是其中一个。
沂涛镇小胡庄位于326省道二圩以南3公里,沂涛、马厂、周集三个乡镇交界处,80年代初期获批生产队(村民小组)建制,隶属于王团庄村,目前庄内有六七十户人家、三百来口人(另有一部分迁到塘沟镇碾盘庄居住),居民全部姓胡,且属于同一个支系。
听庄里的老人说,这里以前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100多年前马厂北园的胡氏来这里开荒种地,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于和新河胡氏的渊源,目前的小胡庄人都已经不太清楚了,而新河胡氏曾经的辉煌历史,许多人更是从没听说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抗日烽火遍燃淮海。同是新河胡氏一脉、十公里远外的周集小胡庄成为淮海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受此影响,本庄族人纷纷组成民兵游击队,投入到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斗争中。
当时战乱不止土匪横行,为了安全,全庄人集中居住在一个圩院里,圩院四面是宽阔的河流,河边荆棘丛生,只有一条通道可以进出,地势非常险要,因此又被称为“胡家寨”。
1942年秋天,三十多名日本士兵下乡扫荡,途经小胡庄北面的常荡村刁庄时,烧毁当地房屋四十余间,杀害无辜百姓两人。当天晚上,日军派出一名士兵偷偷靠近小胡庄圩院外的河边侦察,正好被隐蔽在此的游击队员活捉。生擒一名没病没伤没残的日军士兵,在整个抗战期间都不多见。
生擒日军士兵的游击队员和我爷爷平辈,按我们农村的称呼,我叫他“二爹”。他后来参加了八路军,再后来带病回乡在家务农,活了七十多岁,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才去世。
关于这名日本俘虏的去向,我一直非常好奇,但是当我知道这段史料的时候,“二爹”已经去世,其他人只听说俘虏后来被交给“组织”了,详细情况都不知道。后来我在浏览淮海区抗日史料的时候,无意中获知一个消息,1942年年底成立的淮海地委敌工部里,曾有3名日本人组成的反战联盟,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一个人就来自于小胡庄。
战争年代,小胡庄出了两名烈士,两名革命伤残军人,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来说,对革命的贡献应该是很大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小胡庄焕发了全新的生机活力,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我们父辈年轻时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成为现实,有线电视、太阳能、电脑,这些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新鲜事物,也逐渐进村入户,走进普通家庭。当年的河流早已淤塞,“胡家寨”也已经旧貌换新颜,如今漫步在庄内,随处可见的是气派的小洋楼,宽敞的水泥路,以及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灿烂笑容。
虽然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可小胡庄人并没有满足,依旧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他们中有许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了小村庄,干出了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诞生了一名在中央部委任职的司局级干部。目前在沭阳、淮安、北京等许多地方,都有定居在那里的小胡庄人。
小胡庄的故事只是中国千万村庄的一个缩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早日建成社会安定、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