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的一天上午,我于小城的鸟市漫步,各式精致的鸟笼让我目不暇接;啁啁啾啾的鸟语更使我大饱耳福。流连忘返间,忽然听到一阵“唧喳唧喳”的鸣叫,像一股清亮的溪水流入我的心田。这久违的声音听起来遥远而近切,陌生而熟悉。我情不自禁地驻足,循声望去,啊,蝈蝈!一个漂亮的笼子里的一只蝈蝈,正在欢快地鸣叫。
蝈蝈,在我的家乡叫做“叫鸡子”,是田间最常见的一种昆虫。不过,这些年来却很少看到了。蝈蝈的叫声既不像蝉鸣那样聒噪,也不象蛐蛐那样低沉,清脆悦耳,充满生机。以前,夏秋之季,田野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它的叫声。尤其是晌午太阳正旺的时候,蝈蝈叫得更欢。满湖遍野,“唧喳唧喳”的声音此起彼伏,连成一遍,那简直是一派雄宏和谐的交响曲。因此,别说是孩子,就是成年人,在田里干完活都喜欢捉一两只带回家玩赏。不过,捉蝈蝈也并非手到擒来的易事。这个小精灵感觉灵敏,异常机警,身体又玲珑而矫健,两条长腿粗壮有力,有极强的弹跳力,同时还有两颗尖尖的锋利的牙齿。当你循着它的叫声去捕捉时,先得捋把豆叶之类的东西放在两手里,再蹑手蹑脚地轻轻走近,然后屏息凝神,两手猛地一合拢,它或许能乖乖就擒。否则,稍有疏忽,弄出一点动靜,它马上停止了鸣叫,倏地就逃得无影无踪。有时,这小家伙即使被捉住,你还免不了挨它咬一口,钻心的疼,你只好忍着啊。
捉到的蝈蝈带回家中,有的人把它放到院中的丝瓜架上;但大多是将其放进预先编好的笼子里。这笼子通常是用高粱秸篾子编织的,式样别致而美观。装着蝈蝈的笼子一般都挂在背风向阳的屋檐下,每天放进丝瓜花、嫩菜叶等供其食用。如此,整日里蝈蝈发出悦耳的鸣叫,给农家小院平添了不少生气。尤其是晚饭后,洗完澡,你躺在小凉床上乘凉,它的鸣叫犹如天籁之音,让你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和劳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到了深秋时节,蝈蝈就很少了,过了霜降就更为罕见。偶尔在收获后的山芋藤下面,或是沟渠向阳坡的杂草丛中发现一只,那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时节的蝈蝈,可能是缺乏“绿色食品”的滋润,加之风霜的欺凌,体色已失去了初秋时的翠绿,大多呈黄褐色的,且比较瘦弱。将它捉到带回家中,放进雕凿得十分精美的风葫芦里,每天用白菜心精心喂养。为防寒保暖,白天除阳光温暖的中午,早晚均将其放到棉衣的口袋里;夜间,有的人干脆就将其放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呢。这时节,蝈蝈的叫声虽然没有夏秋季节那般清脆宏亮,但在那草枯木凋、百虫蛰居的冬季,听起来倒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
这就是蝈蝈,我记忆中的蝈蝈。
这些年,由于农田滥用农药化肥,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田间各种昆虫大大稀少了,蝈蝈更是十分罕见。我曾于夏秋之季多次到田间漫步寻找,但再也没能听到蝈蝈那清脆悦耳的叫声。因此,田野也就失却了那份令人留恋的生趣。
如今,蝈蝈竟进入了鸟的市场,可见其身价倍增了。这也就是“物以稀为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