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最近一个热点新闻无疑是“传说”中的房产税终于在上海、重庆两地开始试点征收。从最初的“物业税”到现在的“房产税”,尽管坊间早已炒得沸沸扬扬,政府部门也曾多次回应,但几年来始终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广大民众等得花儿都谢了好几回了,也没等到它“浮出水面”。如今这一神秘面纱终于揭开,尤其是选择在1月26日的“国八条”出台仅一天之后公布,肯定会对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有所触动,对于普通工薪族来说,确实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但是,房价能否就会因此而下降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房产税就像止痛膏一样,虽然可以暂时“止痛”,却无法永久“治痛”。
从05年到现在,针对日益上涨的房价,国家先后出台了N次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2010年以来,先是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表示,有决心在自己任期内管好房价;接着是4月份号称“史上最厉严调控政策”的实施,对于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无房族”来说,犹如夜半三更盼来黎明、寒冬腊月盼到春风一样,似乎看到了房价下降的希望。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尽管成交量有所下降,但全国各地的房价却都还依然坚挺,丝毫没有要下降的迹象,与05年相比,更是不知涨了多少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个房产税显然是无法撼动坚实的房价的。要想根除这一顽症,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在控制地价上想办法。房子是建立在土地上的,要想控制房价,必先控制地价;地降不降,房价是肯定不会降的。目前,“卖地”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地王”记录也一再被刷新,以首都北京市为例,就在去年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就诞生了三大天价“地王”;当天北京共成交6块土地,总成交额高达143.5亿。而仅仅在几天以前,北京市有关领导在“两会”上还曾信誓旦旦地表态,“北京要为遏制房价高涨做表率”。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卖地”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可以大幅拉升GDP总量、支撑地方财政实力。据报道,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土地出让金已接近政府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试想一下,政府在高价卖地给开发商的同时,如何有底气要求他们把建好的房子低价出售呢?因此,国家应从土地管理机制方面入手,改革相关制度,特别是在衡量地方官员时应不以GDP论英雄,彻底扭转当前土地支撑财政的不良局面,堵住高房价产生的源头。
其次是在保障性住房上想办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解决高房价难题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我国保障房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相结合的保障体系;但由于我国保障房建设工作起步晚,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多,因此目前我国的保障房建设形势还比较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因此,政府应大幅增加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力度,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使之与商品房相衔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让所有国人都能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同时,政府还应在政策上对保障性住房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使用、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质。
再次是在舆论宣传上想办法。有“房”才有“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的传统。因此长久以来,为了有个像样的“家”,许多人宁愿透支未来多少年的幸福,甚至不惜占用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来换取十分艰辛的“房奴”生活。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租房居住,只有少部分特别富裕的人才会买房子。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房产观,尤其是在自身经济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可以先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需求,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考虑买房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发出的真情呼唤,希望这一宏伟目标能够尽快变为现实,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早日惠及全社会,使全体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都能享受到“和谐社会”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