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情感纪实校园文学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文化读书杂文时评戏剧小品哲理日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忽然花开文学网 >> 杂文·时评 >> 正文    
     




 
天涯海角觅知音 文/冷光
 

 

    春秋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名叫俞伯牙,在晋国为官,很善于弹琴。有一年,他外出办事,乘舟途中对月弹琴,优美的琴声随波荡漾,引来一位砍柴的樵夫。此人姓钟名子期,善识音律。他对伯牙高超琴艺倍加赏识。

    从此,两人便成了莫逆之交。后来,俞伯牙再一次专程访问钟子期时,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他悲恸欲绝,在子期坟前将琴摔碎。他认为,子期死后,再无知音的人了,因而也没有必要再弹琴了。

  这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说的是交友挚诚、知音难寻的人生哲理。

  那么,在21世纪,会不会再出现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朋友呢?回答是肯定的。

    对此,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现在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们交友受利益的驱动,人人都想攀高附贵,谁还会执迷地去寻找‘知音’呢?”

  这话的确有一面的道理。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交往也越来越理性化。在社会交往中,恪守利益互酬的原则,遵从价值交换的规律,淡化人间温馨而又亲切的友情。

    在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人际交往尤其如此。在那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结交一个毫无利益企图,纯粹的知心朋友,实在是很难很难的,加以在社会交往中屡屡发生虚伪、欺诈的背信弃义等不道德行为,更使世人间不信任感加强、提防心加剧。这样一来,人们更进一步厌倦社会交往,家庭便成为摆脱社会干扰的避风港。

  但是,人毕竟是一种有情感的社会动物。他们可以暂时远离尘嚣,与世隔绝;不过,长期离群索居,断绝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人就会感到心理上不适,甚至会引发出各种精神病症。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深居简出逃避社交的人,越渴望与他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愿与人交往,只不过不愿像一般人那样泛泛的社会交往;他们渴望着真诚的友谊,在内心深处呼唤知音和知己。

    正是这种寻觅知音和知己的愿望,在电视和计算机出现之前,迫使人们不得不出现在歌舞厅、酒吧间以及其它公众活动场所。他们想通过娱乐方式,与他人打交道,以满足其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如今,人们的闲暇时间,大部分被电视和电脑夺走了。据说,现在欧洲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而美国人则为4小时。人们不出家门,便可在电视里,看到国内外的新闻和有趣的影剧。这种无须与他人打交道,便能满足精神方面需求的独自娱乐的方式,也正好使人逃避了在集体娱乐中所难以避免的各种麻烦和干扰。

  目前,网络“internet”正席卷全球,一条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人联系在一起。人们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求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发现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网络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谈心,使人们交友的选择性,提高到最大限度,完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不久的将来,风景优美的偏僻山区或远离城市的旅游胜地,都可能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居住区。到那时,人们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可以凭着兴趣和爱好,通过网络去结交远方的朋友。到那时,流传于尘世间的“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成语,也应该改成:“濒临闹市无人问,隐居深山有远亲。”

  这就是说,网络为人们远距离交友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天涯海角觅知音;与此同时,人们却淡化了社区邻里间的世俗交往。这种在交友上的舍近求远的走势,将成为网络时代的必然。



 

 
 
 
 
 
 
本文被阅读次
文章录入:冷光    责任编辑:霍鹏熙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评论主题:天涯海角觅知音(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笔 名: * Oicq: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忽然花开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