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演员到一个女人,一个给人冷面印象的明星,逐渐敞开了心扉,从身体上的辛劳说到内心的疲累,就像饮下一杯醇厚的酒后倾吐一切一样。 曾志伟曾经说:“林青霞是最后的、末代的电影明星。在她之后,只有男演员和女演员罢了。” 从未说过息影的林青霞,实际处于息影的状态,多年未出,在家相夫教子,极少曝光。她纵横影坛二十余年,拥趸无数,是绝代天后。大凡天后级别的人物,总给人距离感,银幕外的事情常蒙着面纱。林青霞与秦汉、秦祥林擦肩而过,恋情中的纠葛一直是焦点;与王家卫、徐克、王晶等众多名导数度合作,其中细节或也值得津津乐道;与张国荣、成龙、刘德华、邓丽君这些巨星之间的往来,更是让人不能再好奇的话题。但人们纷传林青霞重视隐私,又是巨星,难以访问,多年来极少有关于她的传记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尽管人人有窥视欲,却不得其门而入。 不过一位日本作家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作为林青霞的绝对粉丝,铁屋彰子一直抱有访问林青霞的想法。她用了“包括祈祷”在内的多种方式去联络林青霞,终于以执著和诚意打动了这位天后人物。从1997年开始,铁屋彰子先后对林青霞进行了数十个小时的访问,并访问到了琼瑶、杜可风、许鞍华、赖声川、王晶、舒淇等人,其中有不少是林青霞帮助安排的。 林青霞信任铁屋彰子是有道理的。后者搜集了林青霞的大量资料,她前后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所有案头工作,终于推出了《永远的林青霞》一书,这是第一本得到林青霞授权并由她自己谈自己的访问集。近日该书简体中文版出版,其中收录了她50余幅精致的剧照与海报,而林青霞本人也为书写了序言。 议 书中谈及 “流言”与“悔事” 《永远的林青霞》不是浮皮潦草的访问,它呈现了林青霞的很多内心世界,不管事涉表演还是个人生活。 澄清情感流言 “我一直在等你问起这件事。” 当铁屋彰子问起1979年发生在林青霞身上的两大流言时,林青霞这样说道。第一个流言是说她与秦汉的绯闻导致她前往美国,第二个是她在新加坡的酒店服用安眠药过量。 林青霞说那是她生命中的一次“巨大的、严重的危机”。她说自己其实并不想去新加坡的亚太影展,但迫于压力而成行。因为不开心,所以她没有出席影展的晚会,独自喝了点啤酒想让自己睡着,而不是什么安眠药,更谈不到自杀。而对于去美国,她说是因为名气让自己受不了,想要逃离电影圈,去一个谁也不认识自己的地方,“就是端盘子也不介意”。名人的压力由此可见。 林青霞不是太忌讳自己的情感问题,但所说并不多。她说对秦汉没有怨恨,说自己早年不想结婚,不是因为秦汉不够好,而是觉得结婚了就不能做自己。 遍数合作大腕 林青霞在书里谈到了与很多大腕合作以及交往的细节。她说张国荣非常聪明,“非常敏锐”;刘德华是个“好好先生”——“他想让我开心”;答应拍摄《鹿鼎记Ⅱ神龙教》并不是为了导演王晶,而是为了周星驰,想从他身上学点东西;她说王家卫的拍摄方式让她感到紧张,而徐克会让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提起与成龙合作的《警察故事》以及徐克拍摄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时,她谈及的细节最多。 对林青霞来说,三毛是一个永远的痛。当年的《滚滚红尘》赢得很多大奖,还让林青霞得到影后头衔,却唯独没有编剧三毛的份。在领取金马奖时,林青霞本想邀请三毛一同上台,但最终没有这样做,只是在台上对三毛表示了感谢。几周后,三毛自杀的消息传来。林青霞说,她一直为未能请三毛上台而感到后悔。 评 林青霞生活照 摄影 杨凡 对林青霞最初的印象,来自她在《刀剑笑》里演的名剑,是个男人。那时只觉得她是个“男人婆”,怎么也无法和“绝代佳人”“美女”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她结婚并几乎绝迹影坛前拍的最后一部片子。那些惊为天人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她早期的形象,那时我还没出生。而后我见到铁屋彰子的这本传记,看见林青霞在处女作《窗外》里的扮相,一时目瞪口呆得说不出话来,终于明白她为什么倾倒万千了。 林青霞的冷面一度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样子让我难有窥私的想法。不过对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岁左右的人们来说,她有着太多吊人胃口的话题。这一代粉丝之于林青霞,绝不亚于80后、90后之于周杰伦。况且人到中年,因经历太多沧桑,想来更能体味明星演绎百态人生,继而卸去华妆、作为旁观者审视银幕中虚虚实实的心境。又何况以林青霞曾面对过的荣耀与失落,反差实在太大,荡秋千般的心情转换,不是一两句“好累”这般言语能说得清的。 铁屋彰子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作者。她对林青霞的资料搜集,绝对达到了超级粉丝的标准。日本人的精细与执著在访谈中体现得一览无余。很多事情,诸如曾演过哪些片子,与何人在何地有过何种交流,林青霞自己都已忘却,铁屋彰子却能如数家珍,让天后本人大为吃惊。有这样一位访问者存在,被访问的人当然谈兴十足,从艺术到现实,从台前到幕后,连一些关于隐私之事,都婉转道出,因而使得这本访谈录的分量,自会不同于那些复制新闻报道式的拼凑之作。 《永远的林青霞》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先谈及她的演艺生涯,而后是她的生活,还有那些来自其朋友们的看法。从一个演员到一个女人,一个给人冷面印象的明星逐渐敞开了心扉,从身体上的辛劳说到内心的疲累,就像饮下一杯醇厚的酒后倾吐一切一样。我想,在淡出多年、远离漩涡之后述说这些,时机上是适宜的,至少当事之中的所有人都能平静下来,面对那些或精彩或烦扰的景象了。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张玥 一生中 有几个十年 人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日本作家铁屋彰子花了她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就是要完成她的梦想,写出一本有关林青霞的书。 在这十年当中,她往返于洛杉矶、香港和台湾无数次,自己孤身作战,相信所有接受她访问和提供资料给她的人,包括导演、摄影师、美术指导、我的好朋友,都是被她的执著和诚意所感动。 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她,天气很热,她满头大汗,一脸傻笑,拿着一些连我都没有的旧海报、杂志、碟片、照片等一大堆东西到我家。她很紧张、很兴奋,感觉自己受宠若惊,但又好奇地想知道,很少接受采访的我,为什么肯见她。我说是因为被她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同时,我的座右铭又是:有志者事竟成,所以答应与她见面。 就这样,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一台录音机,两个英文都不好的人开始谈话。 头两年,她不停地往返于洛杉矶和香港,也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和我见面。这不是我想要的,同时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方式、这整件事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停止了和她见面。 在我对这件事渐渐淡忘的时候,好友陆玉清告诉我,大块文化将要发行这本《永远的林青霞》。我在想,这本由日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我不忍心阻止她。后来想想,她若花了十年的工夫,而我只花十天的时间帮她修改,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我看完她的手稿,看到朋友眼中的我,看到早已淡忘的影圈生活和旧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恍如隔世。在时间的巨轮推滚着我不停向前行的十年当中,我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在我对我的过去已经感到模糊的时候,重新再看以前的“林青霞”,仿佛和读者一样在看另一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