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并且成熟,我们要经历25到30年的光阴或者更多的时间,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学习成长。成长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还是小苗的时候,父母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如果把我们比喻是植物,父母无疑是土壤,家庭的环境无疑如阳光雨露。如果家庭环境是穷山恶水,土壤不但贫瘠而且充满有害物质,一株再坚韧的植物,也要费许多工夫才能扎根、发芽、健康成长。或者,在不良的有害物质天长日久的毒害下,也许这株植物等不到长大,便半路夭折。
我这么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也许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天下的父母真得都是无不是的父母吗?都能创造一个供孩健康成长的环境吗?我看未必。我们的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青少年犯罪的报道,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享受,把亲生的女儿推入火坑;有些小孩子甚至在家里遭受性虐待,有的小孩子因为小时候父母婚姻不愉快的阴影,导致精神抑郁,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在我的咨询经历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很多青少年都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和自卑。一些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得他们的孩子对自己要求甚高,追求完美,结果每天体会着很深的挫折感,找不到到生活的乐趣。在另外一些"高压"的家庭中,孩子选择离家出走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凡是在成年后缺乏安全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追根溯源起来,最终还是因为早年的家庭教育。童年和青少年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期,在这个阶段中,父母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担任着“主宰”的上帝,而有多少父母能担任好“上帝”的角色呢。当孩子呱呱落地,在这个世界当新鲜人时,做父母的也许都还是新鲜人——对带孩子多半还没什么经验,自己或许都还没有真正长大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奢望自身不成熟的人能带出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孩子呢。(父母的性格是会“遗传”给子女的,有的是好脾气,有的则是负面倾向:像暴力狂、类似神经症的焦虑、烦燥、悲观、凡是总往坏处想、歇斯底里、疑神疑鬼。)其实这些性格中负面的东西,并非真正来自遗传,而是因为子女们从小耳濡目染,或是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受了某种不正常的压抑,产生了性格的制约反应。
所谓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但是在处理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仅有爱是不够的,有爱不见得就能处理好与孩子的交往,培养出孩子健康的个性。有时候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对,常常却是好心办坏事,给孩子带来得不是幸福而是伤害。台湾一位著名女作家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她小时的经历。她的母亲和老师,为了让她了解什么叫贞洁,用得都是恐吓的方式。有一次发生了一个惨绝人圜人强暴杀人案,老师郑事其事地说:“给那么多人这样过,还好被杀了,否则活着怎么做人”。而她的母亲为了提醒她在补习途中注意安全,竟然这样说:“你晚上回来,要跟同学在一起,不要一个人走在暗路上,否则你就会被强暴,那么你一辈子就完了”。她的母亲为了加强她的防范意识,还故意剪下一些社会版上的强暴案报导。让她“仔细阅读”。而她当时的感觉却是很反感。在好母亲看来,全是了女儿好。但是,在她女儿的感觉中,却是完全不同的想法,她当时的想法是“为什么你要天天诅咒我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当,很多时候不仅不会帮助子女的成长,而且会让她们觉得受到伤害。爱,不能保证不犯错,所以说对子女的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学习的。为了能使子女健康成长,家长要学会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且让自己这块土壤有丰富的营养,而不是充满有害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