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五一”长假在民众的一片反对声中被取消,一年后,恢复“五一”长假的潮声又起,且被提上了“两会”讨论的话题,最终能否恢复,目前尚未可知。但据媒体报道,不赞成恢复,持反对意见者的重要一条理由就是:对于国家的政策规定不能“朝令夕改”,一定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对国家的政策规定不能“朝令夕改”,言下之意就是“国家机关”是有权威性的,政府机构也是要“颜面”的,为了维护这份权威与尊严,对于政府部门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我们完全可以不尊重事实,完全可以不区分对错,一概都要加以维护。
作为国民,我们当然应该维护政府的权威与尊严。问题是:强调与倡导这种理念的人,那些貌似为国家和政府要脸面的专家学者们却恰恰犯了一个无原则、不实事求是、损害政府形象的错误。因为他们忽视或者说掩盖了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准则和社会道理,那就是作为国家、政府,其最基本的行为目的就是要立本求真,立法为民,一切政令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尊重民意的基础之上,对那些违背民意,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东西理应当及时进行废止和纠正,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尊严”与“严肃性”,为了去保持所谓的“连贯性”,去干一些违背客观规律,违背民意事实,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事。
“五一”、“十一”等长假的实行可以说正是顺应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潮流的需要。自1999年开始,近10年时间,长假带来的经济成果,产生的社会效应有目共睹,然而那些并不了解民众心愿与疾苦,自己可以经常出差旅游、休闲度假的专家们却对“五一”长假做起了课题,在他们的力推下,一年前,尽管有80%以上的民众呼唤试图保留“黄金周”,但最终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五一”长假在人们的一片失意之中终被零刀碎割。
恢复“五一”长假并不是个别委员的心血来潮,也并不是因为“两会”的召开才得以重提,其实从取消那天起,关于恢复“黄金周”的声音就一直未绝于耳。如今,从“两会”议案到民间话题,从官媒评说到百姓闲论,语声滔滔,到处都是支持恢复的声音。然而,却只有寥寥数人,为了不甘心他们当初力主的课题失败,为了给自己死要些面子,竟然枉顾民意和事实,死撑活挣,极力辩护。有报道说,当初取消“五一”长假课题的主要推动者,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 蔡继明 教授居然放言:如果让全国老百姓来投票,那些想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人肯定输。甚至还忽悠说:持恢复“五一”黄金周观点的人,基本都来自旅游行业,说白了他们就是想狠捞一笔,趁火打劫,忽悠老百姓出来花钱。看看,一副多么关心民众的样子。可惜的是,老蔡同志不知,老百姓要是有钱爱花不花,自有主张,那是谁要忽悠就可以忽悠得了的吗?我还想请老蔡上网看看,在某网站组织的民意调查中,有92%以上的网民赞成恢复“五一”长假,难道这一比率还不能够代表全国民众的意愿?还不能够堵住老蔡那张不情愿服输的嘴?
我们注意到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有关部门已经表态,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错开放假,或推动带薪休假,广东、重庆等地也鼓励和赞成恢复“五一”,国家也正在计划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实行假日休闲改革试点,凡此,均说明国家已从客观上认识到当初取消“五一”长假的失误,认识到重新实行长假制度,既是顺应民意需要,也是拉动内需,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我所不理解的是,国家既然已经对此有所认识,那为什么不能本着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政策姿态,干干脆脆,大大方方重新恢复“五一”,非得要拐弯抹角,半遮半掩,羞羞答答,让各地去“自决”呢?
这让我想起前年底和去年初。我们国家对于印花税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经济形势的突变,仅仅一年和几个月不到的时间,便180度转弯,来一个逆向调整。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可以说是当机立断,顺应时势,并没有顾虑政策的朝令夕改问题,怎么在恢复一个“五一”长假问题上就这样担忧起“朝令夕改”来了呢?
其实能不能恢复“五一”长假,并不是政策可不可以“朝令夕改”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能不能够实事求是,顺应民意的问题。我认为,作为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对待一些不适时宜的东西,对待一些并不恰当的或者说是错误的政策规定,理应立足实际,只要顺应形势,有益于人民的需要,有益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朝令夕改”又如何?墨守成规,僵硬教条,死要面子不是我们的态度和作风。
2009.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