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农村看到,不少些地方出现了新颖别致的小洋楼,且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要不是戒备森严的大门旁“××村民委员会”门牌索引,还真不以为这是一个新建的村部呢,难怪一些群众抱怨说:咱村建了一个“村别墅”。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地方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捷足先登,出现在“黄金地段”。可能是原有的旧村部不能“与时俱进”,纷纷异地选址,重建“家园”,在建设中还十分注重建筑风格,都是款式新颖、别具一格,煞是惹眼,声称所谓招商引资之需求。群众对此很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与盲目基建不相符。毋庸置疑,基建只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基建钱从何来,无非是从农民的“一事一议”中提取,即便是有村办工业、有项目收入来源,又何不用这笔钱走“积累—发展—投入—产生新的积累—再发展投入”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去为农民谋利益呢;何不为农民代缴“一事一议”,这不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举措么。让农民把更多的钱省下来,用于发展家庭经济,岂不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有些地方“村官”不顾群众利益,只显个人利益,以招商引资为借口,不惜挥霍集体资金,大搞硬件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笔者不是反对农村兴建村部建设,如华西村那样,若没有好的办公条件还不行,但是像我们苏北这个欠发达地区而言,特别是发展中的宿迁来说,要想建设一流的村部,未免显得为时过早。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还很滞后,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根本无须在办公上“摆阔”。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心诚,何愁招不来商,只要工作到位,何愁地方经济不能发展。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大肆挥霍集体资金,摆花架子工程,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债台高筑,结果任届期满后溜之大吉,债务再多也被移交下一任,这样,农村长期存在的“父债子还”的“呆债”、“ 死债”就这样滋生了,这种做法不仅脱离干群关系,还桎梏了农村经济发展。前几年,君不见媒体曝光的一些“高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兴建“工商楼”、“ 计生楼”、“阿房宫”……而“落马”的报道么, 前车之鉴,难道这种惨痛的教训还不警醒着我们?那些为显政绩的“村官”们,千万不要再以类似“别墅”式的“花边工程”来彰显自己“个性”了。 上要想出政绩,还是把硬件建设侧重在生产投入、发展经济上,一心一意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上,这样才能促进宿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