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情感纪实校园文学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文化读书杂文时评戏剧小品哲理日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忽然花开文学网 >> 散文·随笔 >> 正文    
     




 
虞姬沟上那座桥 文/王玉卫
 

 

 

小的时候,记得母亲经常会带我们兄妹们走亲戚,亲戚当中我最不爱去的就是三姨家了,只所以不愿去,就是因为怕过虞姬沟上的那座木板桥,提起那座“独木桥”,仿佛就在昨天……  

三姨家住在沭阳盐集镇虞姬沟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个地地道道的虞姬故乡人。七十年代中叶,三姨父在当地有一个叫做“房圩”的地方任供销社主任,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姨家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我们家由于人多劳少,母亲又常年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在三姨家还没有用那种“大富大贵”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个穷亲戚,倾情济助,使我们家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那时候,我们七口之家的衣食基本上全靠三姨家“进口”。  

母亲每次去三姨家走亲戚,总少不了把表哥、表姐穿过的旧衣裳拿回来,经过缝缝补补后给我们穿直到我们穿着三姨家的“二手”衣服上学时,我才真正明白母亲那时好走亲戚,但又不得不走亲戚的原因。可是去三姨家的路要趟过两河一沟”(河、沭河、虞姬沟),隔河渡水十分难走,可怜天下父母心,为我们子女的成长,母亲寒暑易节,始终如一,不知走过了多少崎岖之路,不知倾注多少心血和汗水。俗话说:隔河十里远,到三姨家明明直线不到十五公里的路程,通过我们娘几个徒步来回去就需两天多时间。记得有一次母亲又带我们去三姨家走亲戚了,我当时我不禁犯怵,说什么也不愿去,不想却叫母亲给痛打了一顿:“落你一个孩子在家谁来照顾你,才多大点人就知道吃苦,这还在哪里……”经过母亲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直到让我口中吐出“坚决不怕过木桥”;最后才违心地与母亲一道,踏上“北上”通往三姨家的坎坷之路,我们经过沂、沭河都是乘坐木舟,荡荡悠悠的,不仅没有感到累,相反觉得挺舒心。可快到了虞姬沟时,我的意志又薄弱了,心里不禁砰砰直跳,“又要开始走那让人心颤的木桥了,”我心里不禁嘀咕,问母亲还有其它路可走么,母亲摇摇头,“只有这条路可走,走别路你十天还不到。”到了桥南岸,我老远就看见了那坐数十根木桩破水而出,擎着近二十多米长的木桥身,风烛残年,巍然地横卧在十米之高的河面上,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像荡秋千似的,南来北往的花农们肩挑担子,走在木桥上,行走自如,陌生的咋走上面则大惊小叫。一不小心就有落水的危险,过桥人必须“一次性”单人行走,当时我就亲自目睹了一 “络腮胡”青年蹒跚地行走时, “扑通”一声栽进了河里的惊魂场面,待那个“络腮胡”求生的本能爬上对岸时,受前车之,我又一次打起了“退堂鼓”……母亲俨然是女排教练陈忠和,循循善诱开导,给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讲述过桥技巧、如何缓解心里压力等。开始轮到我们娘儿几个过桥了,母亲到底习惯了,轻松自如地、稳稳地过了桥对岸,轮到我时,不知是母亲的思想工作到位还是我的幸运,我当时也不知哪来这股劲,一脚踏上了这惊心动魄的木板桥,什么都没想,慢慢地、努力地向前走着,当离对岸还有三分之一时却慌神了,母亲在对岸不时地鼓励我,“乖孩子不怕,脚走中间,眼睛平视对岸,千万不往下看,不要蹲倒,两手摆开……”不知怎的我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这一关,一头扑进了母的怀抱……没有重演“络腮胡”“落汤鸡”的“悲剧”……  

长大了以后,我走上工作岗位,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走过不少国内知名的、巍峨雄伟的大桥,都未曾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唯独对虞姬沟上的那座木板桥却永记心中,挥之不去。如今,它早已不复存在,早已被现代文明、造型别致石拱桥所代替,但在我人生记忆深处,它犹如母爱那样永远不会忘记,是她教我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去闯骇浪,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磨练意志,引领我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面对现实生活、摔打自我的本领,也正是有了昔日刻骨铭心阅历,才使得我在人生旅途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坎坷。  

 
 
 
 
 
 
本文被阅读次
文章录入:王玉卫    责任编辑:墨客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评论主题:虞姬沟上那座桥(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笔 名: * Oicq: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忽然花开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