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只是眼巴巴地望着头顶白色的天花板。浑身的疼痛,已经使他再也没有力气做丝毫的动作了,每天的饭食都无力吞咽下去,最多只是喝一小碗面水。
2002年,他被确诊患了脊索瘤。随后,他在广东的一家医院做了手术。2006年,病情复发,比以前更显得恶化许多,他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再次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今年6月的一天,他在家忽然昏倒在地。这次,经专家再度检查确诊,发现他患的脊索瘤距离脑干只有2毫米,这么严重的病情根本就无法手术。医生沉痛的告诉他,他的病无法医治。其实,在第一次手术时,专家就断定他活不过两年。
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经拉了很多的债务,这早就成了他心头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当得知自己的病情无法医治时,他的面容上竟然浮起了些微笑意。他在想,自己的死去,对自己、对家人来说,或许都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再说了,医生早就给自己下了死亡通知书,可自己还是顽强的又度过了几年。这,对自己来说,已经足够了。想到这里,在死亡面前的他异常平静。那么,在最后这有限的日子里,我还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呢?他忽然又想到。
对!把我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为他人带来光明并减轻痛苦。不久,他向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样,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不久,他的想法得到了落实,在表哥的帮助下,他与深圳眼库取得了联系。
当地的记者闻讯而来,蜂拥挤进了狭小的病房里。“我不行了,只想尽自己最后的绵力,算是帮助别人的一种方式吧。”瘦弱不堪的他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除此之外,你还有别的愿望吗?”一名记者问。
“有!”他斩钉截铁地说,“母亲把我辛辛苦苦地养大,现在又为我的病东奔西走。而我,一直却没有机会回报她。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接受捐献者能记住她老人家的生日。只要有用,除了眼角膜,我的其他器官都可以捐献出来。”他用含混不清的话语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人们注意到,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的泪水簌簌而落。落泪的,除了病榻上的他,还有很多前来采访的记者。
他叫张海涛,今年35岁,河南省平顶山市汴城村人。
“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接受捐献者能记住母亲的生日”!回报母爱的方式很多,无需多少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感动我们的,却经常是那些听起来普普通通的话语。07年第9期《人生与伴侣》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