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去年两会期间的焦点话题之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着新的、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的战略意义的。也可以说是党中央先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之一。
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以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应为首当其冲。而且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没有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就根本谈不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于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如交通制约经济发展一样。
现在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都相当落后,有的更难觅一点文化设施的影子。好多农村地区的农民存在“看书难、看报难、看戏难”的现象。也正因为乡村农民文化生活的贫乏,致使现在好多农村地区农民除了看看电视或参与赌博以及迷信活动外,那就是到死人家看“歌舞晚会”,那热闹的场面就像咱儿时看露天电影似的。有的此类“晚会”还跳起了“裸体舞”。街头那不堪入耳的地方小调音像制品满天飞。作为常年身在农村工作的笔者对此是深有感触。
苏北某人口大县,城市建筑及城市绿化等硬件规模在苏北县级当中堪称一流,可在热热闹闹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上,就是因为该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太落后,而被一票否决。
在该县某镇一对青年夫妇开了一个书店,多年来常年免费向本乡及邻县乡村农民借阅科技书报。(有关媒体曾多次作过新闻报道)夫妇俩因为都是文学爱好者,看到乡村农民文化生活是如此的缺乏,便自筹资金创办了一份《微知文化报》,向广大农民免费赠阅。此举得到了包括时为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等众多新闻文化艺术界名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并深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可就为这,青年夫妇不但未得到当地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却遭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罚:口头检讨。理由是报纸没有所谓的刊号,其实在中国各种民间报刊已达上千种之多,只要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政府有关部门是不会反对的,反而更多的是支持,只是其孤陋寡闻而已。
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更好的让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笔者以为:关键是当地党政领导重视,拿出实际行动来,而不是放在口头上,要像我们的好书记胡锦涛、好总理温家宝那样,心中总是装着咱老百姓,一心为咱农民和弱势群体谋福利、办实事。除了加强农村文化设施修建外;其次是有些领导首先要加强自己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否则,自己都没文化,又怎么能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呢?更不用说去支持和发展农村的民间文化了,如此又怎么能带领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河北石家庄市小安舍村已故农民李振平,生前是粮食部门退休工人,退休后协助小安村村委会编辑村报《小安舍报》。为了传播文化,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在村报停刊后,自己靠捡破烂、省吃俭用,创办了一份《庄户人家报》。李振平热心办报的事,得到了上至时任省新闻出版处处长、副市长以及当地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并纷纷给予题字。
陕西富平县南坡村73岁的南志秀老人,是个文艺爱好者。和李振平一样是个热心农村文化的传播者,靠养花办报已达10多年,报纸至今已出版了近70期。其主办主编的报纸不但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的表态支持,而且该县的县委宣传部部长、县长、书记等经常个人自己掏腰包力所能及的赞助支持南志秀老人办报。不久前,该县县委书记还亲自为南老召开了报纸研讨会。
富平县在陕西来说并不是一个富县,而是一个穷县。作为一个贫困县,党政领导能如此重视、支持和尊重文化人,真的令人感动,令人尊敬。
文化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文化是一种无穷的动力;文化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繁荣富强的标志。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驱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既是凝聚斗志的鼓动机,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西方人把它归功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可见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力量是无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