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每个人都曾有过回家的经历。家是温馨的乐园、是安全的港湾、是情感的驿站、是眷恋的沃土。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回家的感觉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时代、背景和人的年龄不同,回家的方式和感受也因此而异。此文略举两例,以示对家的思念和对往事的憧憬及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
六十年代初,我十岁,随父到他乡读书。所谓他乡,其实并不远,离家才二十公里。但是对于我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来说也算是离乡背井啦。除了父亲,其他的人都是生面孔,就连那些同学和老师也好像没有家乡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显得和蔼可亲似的。我真的想家。可是家是那么“遥远”。漫长的崎岖小路,还要过两条大河。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长在自已身上的两条腿。晴天步行需要五、六个小时,遇到雨天,那些粘在脚上的泥巴足足有十几斤重,使我寸步难行。想家;我只能默默地放在心中……
好容易等到了放寒假,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夜里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海脑里不时地浮现出妈妈的笑容、自家的茅屋、童年的好友、还有村前的小溪。就连我家的小狗“花花”也好像在我的面前摇头摆尾。我盼着天早点亮。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天已大亮。可是一场鹅毛大雪把整个世界变得白茫茫一片。那是我生来看到的第一场大雪。因为回家心切,也顾不上雪地难行了,急忙忙的吃了点早饭和父亲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哪有什么路啊?就是摸索着朝家的方向走去而已。一路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二十公里的雪路直至天黑才到家。妈妈心疼地将我搂抱在怀里,抚摸着我的头,嘴里“乖啊、肉”的叫个不停。玉米面做成的饼那时可算是较好的食物了,这还是妈妈两天前做好特意留给我们的。我见到了妈妈、见到了户老乡亲、见到了我的小朋友们。虽然那时的家是非常简陋,可是,我爱我的家,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十几年后,我又一次回家,那是一九八0年的春天,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家乡熟悉的小路让我很快就来到了村头,惊奇地看到家乡正涌动着一股春潮,乡亲们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忙着春耕春种,农民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发现,家乡的人变了;变得理智了,勤劳了。家乡的景色变了;出现了好多新瓦房。部分农户家还用上了电,连餐桌上的饭菜也发生了变化;大米饭、白面馍馍取代了当年照见人影子的稀粥。这些变化使我兴奋不已。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和未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忙于工作,回家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每一次回家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思想的指引下,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多方面鼓励、支持农民种好田,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在种田中得到实惠。不知是为什么?那里并没有我的房子,也没有我的责任田,可是我还是想“家”,有空就想回“家”看看,当我看到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一座座农民自已办起的小工厂、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楼房、绿油油的庄稼和乡亲们合不拢嘴的笑脸,特别是经过改造后的农村电网给他们送来了优质可靠的电能,并用上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过着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这时我的心情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欣慰。我永远想念和热爱我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