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素有西子湖畔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此楼耗资2000万元人民币 ,1993年交付使用,设计使用寿命至少100年,但至当日被爆破拆除,才仅仅使用了13年。据说,该楼的被炸是因大楼所在地已经被出让,其出让费高达24.6亿元。
(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此楼原本应该“活到100岁”,可在其年方13岁就早早“死掉”,不能不说其“短命”矣。由此想到以前南通火车站建成不到两年就拆除重建,山东省青岛市高达62米、19层的青岛大酒店本来仍可继续使用,但其也在“阳寿未尽”时被爆破,设计使用寿命50年,竣工验收时“工程质量等级优良”的湖北钟祥汉江大桥仅运行10年就被拆除重建……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痛心万分。
如果说它们是因为当初设计时规划目光不长远,或是“豆腐渣”工程而导致建后拆,拆后建。那么,作为西子湖潘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高质量的3号楼为什么仅仅使用13年就早早“夭折”呢?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 西湖作为著名风景区,3号楼作为湖畔第一高楼,自然遮挡了很多人的视线,有煞风景,“英年早逝”也就不以为奇了。只是当初建设者为什么就考虑不到这一点呢?莫非13年前的西湖还是焦土一片,难当“风景”一词?
二. 不正当的政绩观导致建筑领域的浮躁风。地方领导总希望在短时内使城市更亮丽,希望城市“国际化”,只讲求速度、数量,不讲究质量的“形象工程”,导致建筑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诱人的市场利润作祟。多言不必,开发商利欲熏心,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能带来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哪还管其使用期限未到。这一点,光是其背后高达24.6亿元的高额土地出让金就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了。
楼倒如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更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今后到底还有多少建筑上的“短命儿”,恐怕谁也无从估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