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做轮回一抹柔情——也谈《节妇吟》

发布于:2021-08-02 10:5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一凡
  诗的文本很简单,数十个字,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一个险些出轨的女子、一次勒马悬崖的壮举——说到底也不过一个从一而终的教诲,所以才以“节妇”命名吧,尽管古来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都颇有微词,认为既然都把人家给的明珠系在最靠近心房的红罗短袄了,就谈不上什么“节妇”了吧。
 
  且不管这名字是不是很妥帖,这首诗歌的故事性确是很强的,很有点汉乐府《陌上桑》的味道,不同的是少了对秦罗敷的大肆描摹,和美女怒怼“登徒子”时“使君一何愚”的直接和言语间的那么点盛气凌人。
 
  但总觉得《节妇吟》里的女子更有血肉、更具有代入感。在感情与道德的取舍之间,并不等同于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古往今来有几个做得到泾渭分明、大义凛然?所以,有李义山“此情可待成追忆”的遗憾,就有杜司勋“自是寻春去较迟”的惆怅;有徐月英“忍照鸳鸯相背飞”的怨恨,就有李冶“至亲至疏夫妻”的冷静;有元稹大开后世言情乃至色情的“朱唇暖更融”,就不该指摘这“还君明珠双泪垂”的一点柔肠……
 
  追根究底,也不过是后世道学家眼里容不得世间女子成为鲁迅笔下的那“谬种”而已,故而,一部《石头记》里,金钏落井、晴雯寿夭、探春远嫁……扯远了,思绪再回到《节妇吟》文本上来,诗本身基本没有什么阅读难度,这种婚外情式的解读方式,台湾叶庆柄先生在其《品诗词,悟人生》一书中阐释的妙语连珠,细细读一遍叶先生的文章就似乎更没什么好谈的了,如果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或感情上的历劫者,一定有良多感触。然而,仅仅将诗歌拘囿在一场婚外情的故事里,似乎格局太低俗了些,毕竟《节妇吟》不是《会真诗》,毕竟诗要言志,文要载道。
 
  其实,这诗首先是个足够典范的社交案例——教会你如何拒绝,足够显示你的态度,也足够给足对方面子,不伤人也不伤己。世间万事,能够拒绝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这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是不是所有的诱惑都美丽?是不是所有美丽的诱惑都会有美丽的结局?人生的行走总需要一个规则,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能坚持心的方向的人,才是生活最后的赢家,一如诗中那女子,能够在一时情动和立世姿态上有所取舍,就不因为她接受那明珠而有损美丽。
 
  诗歌的这种关乎精神的内蕴,便是要加上原诗下边的那行小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来读的,如此,这婚外情的记叙就也有了一些说头,而“节妇”这个名字也就不那么干巴了。诗是寄给占据河北、山东一带的节度使李师道的,当然就不是为了让李师道听听八卦解解闷这么简单了,更不是不合时宜地为了给俨然一方军阀的李大司空上一堂伦常道德课。
 
  于是才明了,却原来通篇的叙事只是诗经里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而已,一个故事,只为了表明作者对于一次高薪聘请的礼貌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不事二主的忠诚,拒绝的态度决绝但不至于让人难堪;可以说是社交场合的绝好手段,也无妨是是非与情感之间地牵绊纠缠。就像《理想照耀中国》《抉择》篇里,那个饰演蒋先云先生地年轻演员在拒绝蒋中正时的一脸纠结,人非草木无情,知恩图报的愧疚才更凸显抉择的大义与艰难。张籍的诗不仅有“洛阳城里见秋风”的平易近人,更有“无人解道取凉州”的政治叹息,有“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的庙堂忧思!也许李师道是真的善遇张籍,也许张籍只是碍于儒生的谦和或惮于武力的淫威,总之,故事和寓意相结合,不仅张籍平安无虞,也是这诗不错的宿命了。
 
  如果再去读一读他的“越女新妆出镜心”,原来女子的千般柔情在大男人为主宰的世界里承担了那么多附加的作用。有承担显得诗的历史意义价值更厚重,但诗总是柔和的,故事也不能只去“寻找主题”那么冷漠。也许,张籍只是假托了一个女子的名义,诗的起伏跌宕之间,却总是倩女幽魂一缕。只要你暂时忘掉提前预设的种种背景铺垫,心纯如处子般走进这诗的叙述起落和意绪波动中。
 
  诗,除了意义传递,更是美的聆听。某种程度上,汉语更多的价值不是技术性的,而是可以让人能够在浮华中学会聆听。聆听康河上柔波荡漾,聆听小屋外虫鸟啁啾;聆听星光暗淡、细草微风中老诗人的一声长叹,聆听冷月孤魂、斑竹暗影里珠泪数点……
 
  但是,这种聆听不仅仅需要阅读的积累,还需要一点内心的安静,后者是恰好是追求效率的时代里所欠缺的。
 
  习惯了追剧和刷屏的眼睛有时会拒绝诗,但读诗真的不单单是文人的事,读诗是一个人生命柔韧性的最好见证。如果你还能读的了诗,你的内心就一定还有一扇窗开在向着灵魂的深处,经常以诗歌滋养的内心就像武林高手的吐纳呼吸,功夫在寂寞无人处,举手投足间却得见王者气度。但功夫一定要老老实实的练就。
 
  佛家所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静下来,忘记所有固定的成见,忘掉张籍本来的意图,就只用心听诗的节拍。静下来心无杂想,你见得到倩影一抹,听得到环佩叮当。任何生活过久了都显平淡,任何平凡都挡不住求赏识的执念。“一双明珠”可以是一场美的邂逅,有人欣赏就有人心动;“君知妾有夫”是所遇不逢时的遗憾、也是纠结中个人立场的突显;“执戟光明里”就更多了一重社会责任与担当。美是个人的,但美与善从不可分离,就因为这一点社会价值意义上的“善”,美才更炫目。
 
  正是: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