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舌尖上的家乡

发布于:2021-02-05 10:1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谢鹏斌
  曾经去过不少地方,走过不同的桥,看过不同的风景,也曾尝过不同的美食,但最钟情的还是浓浓的乡味,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种镌刻在记忆中味道悠远而深长。
 
  我出生在甘谷,那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县,一路奔腾的渭河在将自己最充沛的水量注入黄河,同时也将阻挡它去路的甘谷撕成两半,而被渭河分成两半的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以“干旱”著称。尽管有渭河、散渡河、清溪河以及无数条山流溪水的滋润,但这些水大多是有量无质地溜走。除过多雨的年份,在严重缺水的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甘谷人,把饮食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熟人之间见面的问候语常常是:你吃饭了吗?虽然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甘谷人重吃,好吃的本色展示得淋漓尽致,尽管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但每种的吃食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重质重量的特点,不过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真正能上得了大席面的吃食似乎不多。寻常百姓家也是不看重什么席面不席面的,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甘谷一年四季分明的那些家常菜是再熟悉不过了,当然,那些家常菜也一直是我的最爱。
 
  记得小时候,如果错开那些重大节日,平时大家吃的都是很普通的饭菜。地处内陆地区的大西北,常有季风光顾的缘故,幼时记忆中的冬季留下的印象就是严寒,地面都冻裂开了一指宽的缝隙,人们都蜷缩在烧热的炕头,这个时候,甘谷人就喜欢能来一碗热腾腾的馓饭,馓饭用材简单做法便宜,土豆块,面粉和苞谷面即可。土豆放锅里等水烧开,待到土豆块熟透,将玉米面和面粉混合,一手均匀洒向锅中,一手顺势用桿面杖搅动,自觉稀稠合适,用力搅拌数十圈后,盖上锅盖慢火三五分钟即可食用。煮好的杂粮馓饭特别浓稠,从在厨房里盛于碗中到端上热炕头的功夫,寒冷的天气让表面会凝固成一层薄薄的“粥皮”,然而粥皮内部仍是热乎乎的,大冷的冬天,一碗馓饭,再加上调制的一碗清香飘逸的酸菜,虽说是公认的粗粝之食,但让人越吃越暖和!如今更是堂而皇之的走进了农家乐的餐桌上,成了让城里人趋之若鹜的"绿色食品"!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甚是严重,物质极度匮乏,当渭河流域的人们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用定额的粗粮苦中作乐,将玉米荞面这些粗粮变换着花样来吃,玉米窝头、荞面疙瘩、洋芋疙瘩,馓饭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吃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大饥荒的年代里,不知拯救了多少饥饿恐慌下颤抖着的灵魂!
 
  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给我讲上个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的事情!那个时候,他们十几岁的身体如同春季的柳条一样不断扯着生长,但留给他们的记忆除了饿还是饿,到处的粮食都吃完了,饥饿的恐慌席卷了整个村子,许多人家还没有到秋收时节就已经断炊了,田地里能吃的野菜全部都被扒光了,榆树叶子也被捋下来吃了,饥饿威胁着每一个人,基本上村子里每一个人都脸色青黄,身体浮肿,有的人脚肿的连鞋子都穿不上。人们唯一的使命就是寻找可以吃的东西,秋收之后的粮食基本都被强制收购成战备粮储存,剩下玉米棒子上剥下来的包皮,也被放在锅里熬成了稠粥,榆树皮和玉米芯也在石磨上磨细,用来熬成粥喝!为了充饥,人们把自己的想象力都发扬到了极致!他们说到现在都还记得柳树皮熬成粥的那口味苦涩胜过中药的味道!这样的光景下过来的人,很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搭配食物,并且对食物的珍惜会达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程度!而馓饭就是那个年代留给他们唯一美好的物质载体!如今,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一辈人吃馓饭,还保留着习惯性的用舌头把碗底的残留物舔干净的习惯!
 
  是的,曾经让饥饿蹂躏过的黄土地上的人们,依旧深藏着一颗坚韧不拔、质朴无华的心。
 
  阳春三月,清明在柔风细雨中姗姗而来。记忆中的这一天,老家的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去了皮的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上过供桌后,爷爷手中烧给逝者的纸钱还没有燃尽,那两个红色的鸡蛋早就被我抢着一把塞到嘴里,留下旁边因没吃到红鸡蛋而蹬腿干嚎的弟弟,也不知为何那时的红鸡蛋怎么那样好吃!如今的鸡蛋,吃起来总觉得有股腥味,没有以前吃红色鸡蛋那种清香的土腥味和满足感。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这时最期待的就是端午节了,早早起来爬到村外路畔的柳树上,折几只柳条,然后插到自家的门楣上,碧绿的柳枝与小孩手腕和脚踝上系着的五颜六色的花线,据说都可以辟邪,重要的是这一天可以吃到花馍馍和香甜的甜醅,幼时,我和弟弟每人端着一碗甜醅,坐在房门槛上,狼吞虎咽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记忆中甜醅又甜又香的浓味儿似乎荡漾在整个屋子里。
 
  当秋日的太阳,潇洒大气地散落在甘谷宽厚而稳重的的每一道山梁上,天空蓝得出奇,偶尔飘过的几朵云,仿佛是蓝色绸缎上的些许茉莉,带来一种宁静和飘逸。秋收后的大地静静地躺着,调养生息,如同一位产后的母亲,安详地闭目养神,尽情感受着岁月静好。这个时候,老家人都忙着在阴冷连绵的秋雨来临之前储藏菜:家家户户的地窖里,土豆、白萝卜、白菜、胡萝卜、包包菜,当然还有腌制在大缸里的酸菜和秋季时候晒的干菜,比如切成丝的干豆角,切成块的干茄子,干辣椒等等。一家人一起出动,洗菜,切菜,晒菜;。家家户户的院子和屋檐下都是人们晒满的干菜,房檐下挂着的不只是一串一串的红辣椒,更是让整个农家院子都热情洋溢的深秋色,喜洋洋,沉甸甸。
 
  而到了夏季,所有的干菜为新鲜菜所代替,自家房前屋后的田园中有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新鲜蔬菜,黄瓜、青葱、生菜、辣椒、茄子、菜瓜等等不胜枚举,都可以爆炒。这个季节除了香喷喷的炒菜之外,最招人喜爱的恐怕就要算是酸菜浆水面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吃与浆水有关的一切,酸汤浆水面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主宰餐桌!酸菜制作简单,一般以新鲜的苦苣、苜蓿、包包菜或者白菜的叶子为原料,切成细条,煮熟后,存入加有酸菜引子的大缸里密封三天即可食用。炎炎夏日,厨房里飘出胡麻油葱花炝浆水的那股浓浓的香味,一碗清爽可口的浆水面就会呈现在眼前。我喜欢浆水面,有着多年的浆水情结,那时候,每天吃着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走进了小学,走出了高中,后来,从大学毕业到工作再到现在,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少了,但只要是回家我大多都会吃一碗母亲做的浆水面。如今,一碗浆水面,一小碟爆炒辣椒,大口咀嚼吃得满头大汗,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围着母亲,看母亲做手擀浆水面的情景,往昔一幕幕恍如昨日,那么清晰真切,总希望时光能够静止,永远定格于那个画面,年幼的我,年轻的娘。我深深地知道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浆水面,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更多的是回味那份不变的亲情和童年的记忆!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儿时记忆中,老家供销社商店黑漆漆的水泥柜台上,勇士摆满了用麻纸包裹起来的月饼,只有一种白皮月饼,上面印有红色的圆圈印,馅是用青红丝、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调和而成的,非常甜美。我记忆中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是在高中时,同村有一男生和我同校读书,高中的那几年常常同吃同住,有一年中秋放假回家,他给家里买五个月饼,分给我两个。回家的路有一段很长的上坡路,我们两个人推着自行车,吃着月饼,看着天上明亮的月光,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看到的只是一团白花花的东西,那一刻,月光似乎和我的泪花融合在一起了。以后的日子,各自上大学,毕业工作,然后天各一方,但每当他放假回家,他都会来找我坐坐,聊聊以前,说说现在。最好的友情是各自成长,各自走着各自的路,虽不同道却不散场。没有朝朝暮暮,却能地久天长。
 
  小时候的冬季,最期待的就是杀猪菜了。杀猪菜,其实就是为了招待杀猪匠而乱炖的一锅炒菜,白菜、粉条、凉粉、土豆片还有猪肉等,炖上满满一大锅——这就是“杀猪菜”了,然后再摊上厚厚的一沓饼子。每每这时,街坊四邻的锅碗瓢盆就全部都要派上了用场,左邻右舍的妇女都会上来帮忙,蒸煮煎炒使得老家宽敞的厨房在寒冷的冬季显得热火朝天,而杀猪匠和帮忙杀猪的人则开始脱鞋上炕,端起酒盅,架上罐罐茶,开始“闲嗑”,先是端上一大盆煮好的猪骨头肉,顾不得烫手,一人抓一块,烫得左手换右手,啃一口骨头肉,一边吸冷气一边下咽,老家把这叫做啃骨头。啃完骨头之后才是正式的“杀猪菜”,一人一碗,就着面饼子大口地吃。我们小孩子都蹲在外面的屋檐下,捧着一张面饼子卷满杀猪菜,开始狼吞虎咽。这样的"杀猪菜”是不可以独自享用的,如果有人家准备杀猪要做“杀猪菜”,定是邻居们每家每户都会得到一碗香气扑鼻的杀猪菜,而我们小孩往邻居家端菜的时候,往往忍不住在中途停下来偷偷把肉片往嘴里塞!那个时候,在老家杀猪和吃杀猪菜绝对是冬日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热闹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不时在心灵深处泛起丝丝涟漪。如今过年依然会杀猪,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东西。现在每逢杀猪,都到杀猪匠家里去,有专门的杀猪设备和工人,只要花一百块手工费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自己忙,也不用东一家西一家地请人帮忙,虽然方便了很多,但不见了小时候那种热闹的氛围。真的很想念当年的日子,虽然大家都的生活很拮据,但是荡漾在灵魂深处的那种快乐与满足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
 
  吃完杀猪菜,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闪亮登场了。一进腊月二十,老家的妇女们就开始忙年事了。她们会每天发上一大盆大面团,花样翻新地蒸馒头、包子、花卷等年干粮,出笼晾干后收到空塑料袋里或者大缸里,既保湿又防冻,正月里随吃随取。除此之外,还要在腊月二十八这天煎油饼、炸麻花,正月走亲戚当礼品带上,亲戚朋友们待在一起,一边品尝彼此的油饼麻花,一边评论,东家的炸软了,西家的油饼油吸多了!
 
  农耕文明最讲究的就是家庭和睦团圆,老家的人们一年四季面朝黄土得辛苦忙碌,到头来,最终都是为了和亲人在除夕那顿年夜饭时团聚。我们小孩子为了争在外面捡没有响的鞭炮,所以赶紧狼吞虎咽的吃饺子,有时会把大人们悄悄包到饺子里的硬币给直接咽下去,有吃饭慢的细嚼慢咽,不小心硌了牙,当我们“当啷”一声将硬币吐到桌子上时,就如同敲响了新年的钟声一样,告别过去,带着好运迎接新的开始,同时也长大了一岁。
 
  曾经充满人情味的乡村,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终是在工业化和信息文明的冲击下,没落,消失,那种曾经“闲庭信步,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安然襟怀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繁华的聒噪。曾经,我们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清贫,老家农村的人们都以一种最朴素的情怀在生活;如今,时光流转,岁月无情,各种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仍然想念从前的老家,仍然眷恋那些人情味浓浓的各种吃食!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