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突然消失的词语

发布于:2020-11-29 11:5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叶,在天津地区有两个最流行的词语,一个是“镇了”,另一个是“盖了”。“镇了”,就是威力无比,没有比它更强大的了,把一切都震住而俯首称臣。“盖了”,有“盖了帽”意思,但比盖了帽要更高或更厉害,其中表达得就是能耐极大,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在他面前根本就无法出头,也不敢出头,老大的位置你就别惦记了,最多也就是做个老二。
 
  这两个词有点类似,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示的都是最大,最好,最强,最棒,最厉害,达到了极致。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用混了。这两个词在那个年代风靡一时,把赞美或称赞推崇到最高境界,不管是自己吹嘘,还是吹捧别人,都是最高地位的巅峰之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无以复加。比如在你看到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能耐大,或看到一样东西比另一种东西更好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出“盖了”。当你看到一个人干了一件很漂亮又了不起的事儿,所有人在口服心服时,会由衷的脱口而出“镇了”。
 
  这两个词虽然在天津人人说得清楚,个个听得明白,可对于长期生活在外地的人就不理解这其中的真实含义了,引误会也就在所难免。有一对支援小三线,随厂外迁,在外地落户安家的夫妻。七六年春节前儿子结婚,回老家天津来给儿子买结婚用品。在百货大楼,看到一对天津产的枕巾,不仅是时髦的晴纶料儿,最满意的是那一龙一凤的图案,那叫龙凤呈祥,最适合年轻人结婚时用。大婶儿看到枕巾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心里乐开了花,一边看一边暂不绝口。售货员见大神儿非常满意,随口附和道“这枕巾无论是质量,还是这图案,你都没得挑,‘镇了’。”
 
  售货员的一句话把大婶儿吓了一跳,心里话“这百货大楼怎么还卖别人用过的东西,儿子结婚可是大喜事儿,怎么能用别人枕过的枕巾。别说是新婚,就是二婚都不可以?你这不是成心堵心我嘛!”大婶儿被气得满面怒容,一把将枕巾拽在柜台上,愤然而去。售货员大姐看着满脸怒气愤然离开的大婶儿,不解其意,怎么我帮着你夸枕巾好倒夸出不是来了?售货员满脸疑惑地摇着头“莫名其妙”。
 
  买枕巾遇到枕过的,闹了个满脸丧气的大婶儿,气哼哼的又来到卖被面的柜台,看到一款锦缎被面,图案是鲜艳的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满意的被面冲掉满腹烦恼的大婶儿,脸上的笑容重新绽放,爱不释手的抚摸着被面。就在迫不及待地准备交钱的时候,售货员却突然冒出一句“你瞧这被面‘盖了’”。
 
  售货员的这句话又让大婶儿心里一惊,刚才的喜悦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她楞楞地看着售货员,怎么想都弄不明白,这赫赫有名的百货大楼,怎么竟拿些别人用过的东西来糊弄人,是成心捉摸我们这从外地来的,还是良心让狗给叼着吃了。大婶儿气愤填膺,怒气冲冲地说道“你们百货大楼怎么搞的,这买的东西怎么除了‘枕的’就是“盖的”,难道就不卖新的?”大婶儿满脸怒容,嘟噜着嘴,耷拉着脸子,气哼哼的扭头便走。
 
  大婶儿夫妻常年生活的在外地,对这两个词的真实含义一点都不明白,随遇到了满意的枕巾和被面,但因售货员的一句赞美之词,误以为都是用过的,所以才闹出如此笑话。她们常年生活在外地,不知道这两个词不仅在天津使用的频率之广泛,而且还有特殊的赞美之义。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马路上,随处都可以听到这两个赞美之词。看到谁家的孩子长得好看,随口一句:你瞧这孩子长得,多好看,简直“盖了。”一个胡同里谁家做了好菜,菜香四处飘荡,羡慕的邻居不假思索的来一句:你瞧人家,做好的饭食,把整个胡同都“镇了”。就连马路上有自行车摔倒而人没受伤,路过的人也会送上一句:瞧那姿势摔得“镇了”,另一个还会补充一句:别看人家摔在地上,人愣没事儿,“盖了”。
 
  这两个词在当时可以说是人人都说,随处都会听到。
 
  然而,令人没想到是,使用范围如此之广泛,使用频率如此之高的两个词,在既没有禁令,也没人限制,更没人强迫的情况下,竟然在一夜之间消声灭迹。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尤其是不离嘴的年轻人,就跟在部队听到命令一样,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从此后再也没人使用。
 
  不知道其中奥妙的人肯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于喋喋不休地追问,怎么会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究竟是为什么?说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凌晨,河北省的唐山丰南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辐射京津地区,对北京和天津造成了严重的波及,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难以估量。在余震未消,侥幸逃生的人们静下心来的时候,个个都在心里反思,这么重大的灾难突然降临,这究竟是为什么?
 
  富于想象,善于联系,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善于思考的人们静下心来仔细一想,猛然间恍然大悟:每天在所有人的嘴中都嚷嚷着的不是“镇了”就是“盖了”。“镇了”是什么,不就是地震吗。地震就是地动山摇,那房子能不倒嘛。房子倒了,在里面睡觉的人能不被压在里面嘛,这不就是“盖了”吗。这么不吉利的话,每天挂在嘴边儿上,这不就等于自找不素净嘛。吃饱撑的,没事儿自己给自己添堵,这不就是怕婆儿的妈妈——仿人母子嘛!没病给自己找病,这跟自己要自己的命有嘛区别……
 
  猛然间明白过来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共同闭嘴,再也没人敢说“镇了”和“盖了”这两个词。从此之后,这两个词在天津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没人敢说。
 
  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词语中,新词语是十分常见的,有时甚至是铺天盖地的压来,在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但是,这些新词语来的迅猛,消失的也迅速,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甚至一点痕迹都不留,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猛不叮的听到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更别提特指了。
 
  为什么一些词语来的快,消失得也快,而一些常用的词语却一直使用,永不消逝呢。那些风靡一时的词语为什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了呢?仔细想想并不奇怪。词语的出现和消失在我国的汉语发展中会经常出现,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词语。新词语的出现虽然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并不是所有新词语的生命力都会长久,很多新词语在一段时间后便会自然消失的无影无踪,被人们忘在脑后,好像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有的词语一旦出现便会流传下来,有的甚至成为经典,长久不衰。
 
  新词语的时代性特别突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种趋势而引导着人们的语言走向。新词语的出现,一般都是借助于一个特别突出的特指现象,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一些以前没有的,或不使用的,能够表示事物特性,并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表达人们的一种特殊需要的词语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新词语。
 
  新词语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独一性,不可替代性。只能用在专一的语境中,用在其他方面,由于不理解,或不恰当便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新词语的出现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经久流传,都与出现的词语所指的内容和含义的宽窄有关。表明单一内容的就容易消失,而表意宽泛,且含义深刻的相对就会长久。
 
  新词语是一种风向标,代表的是一种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气候,尤其是当时人们的意识或追求有关。新词语适应范围的大小,意向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反映出新词语出现后生命力的长短。
 
  在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过程中,有多少新词语涌现,恐怕不好统计。远的不说,就说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一些新词语,比如:杯具、海归、海带、毕婚族、科酷男、暖男、妈宝、宅男、宅女、啃老族、月光族,等等的等等,不胜枚举。我们看看,眼下这些词语中有的使用度是不是在下降,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出局。
 
  在很多过去时的新词语被淘汰而退出的时刻,却又出现了新的词语。就眼下来说,就有一个刚刚出现,还不被大众所认识的一个新的词语“轻龄”。如果你不了解词语中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单从字面上的表意来看,估计没有几个人理解或接受。这是一个专对老年人而言的新词汇,词意内涵反映的是老年人应该忘记年龄,或者轻视自己的年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面对自己。
 
  人进入老年并不一定就进入垂暮之年。这个新词汇提倡的是老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丰富多彩生活态度,用乐观的方式来对待生活。对年龄有个正确认识,不要被岁数所困惑。这个具有正能量的新词汇,正在逐步地向老年群体中渗透,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并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运用正确,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管是已经被淘汰的,还是仍在流行的,我们都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认真的审视一下过去时的那些新词语。把刚一出现时的使用频率,和现在的人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仍在被使用的频率作一对比,会不会令你大跌眼镜。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人们的语言中,过去时的那些新词语是不是有很多已经不再受宠,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被冷落在一角而忍受孤独。
 
  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去时的很多新词语必定会随着时代的脚步失去强劲的势头,很多不得不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过去那种高频率地使用现象也不会再出现。这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在当时风靡一时的新词语虽然被边缘化,但随之而来的新的词语却在层出不穷的往外涌,一波接一波的充斥着人们的耳鼓,勾引着人们的眼球,这就是所谓的优胜劣汰。
 
  词语也和社会现象一样,淘汰和涌现相互交替,是推动历史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一种动力。当初那种风魔一时,铺天盖地的涌现在人们眼前,充斥在人们的耳中,如今时过境迁,不得不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凡是生命力不强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衰退,难逃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没有生命力或生命力不强的,绝对不会永远占据着舞台,独占宠儿的位置。只有那些生命力极强的才能永久不衰。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社会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有创新的精神,且永葆不衰。
 
  新词代表着一种潮流,具有一种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的趋势。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每个时期特定内容的词语出现,每个时代也有失去生命力的词语退出。“环肥燕瘦”反应的是不同时代对女人美的欣赏要素。在唐朝以胖为美,那时的女人体态丰腴,就有了吹嘘的资本。在现在人的眼里,尤其是在爱美的姑娘们的心中,身体瘦已经被排斥了,只有看不到肉的“骨感”才是姑娘们追求的目标。一个姑娘要是胖了都没脸出去见人,更别提谈恋爱了。在这种极端的促动下,胖女子就是“傻子”或“没心没肺”的代名词。只有没有头脑,傻吃傻逮儿,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混吃闷睡的人才会胖。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还有谁敢当着胖姑娘的面去恭维“你的体型真美!”那不是成心找抽吗。
 
  从汉语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新词语的出现是必然,旧词语的消失也是自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的语言,用品,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涌入,国人的思想观念在受到浸透和冲击的同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在自我刨析的同时,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在碰撞中很多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很多外国的观念和方式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人们观念的更替和改变。在语言上,最突出的就是:英语+汉语,导致了听的人不知说的是哪个国家的语言,而说的人却还在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还会有很多新的词语出现,但因其作用而导致其适应力的大小或长短,也就因其生命力的强弱,决定了寿命的长短,显示的则是适应与投机的区别。新词语彰显的正能量多一些,生命力就强一些,反之则弱一些。
 
  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新词汇出现的多寡,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前进的速度,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满意度,这其中也不排除有趋炎附势,盲目跟风。社会发展的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生活内容就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奔着多面化发展,随之涌现出来的新词涌也就越来越多。新词的不断涌现,反映的是社会中文化氛围的浓厚,人们思想的活跃。人们的思想越活越,越能激发出人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越能发掘出人们创造的潜能。
 
  当今社会,正是人们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条件之后,人们追逐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高。在这种宽泛的政治氛围环境中,人们有了更多的,更高的追求,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新词会更多的出现。
 
  适应性强的新词汇不仅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更表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的新词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流传的越长久。反之,适应性弱的,内涵粗俗或低劣的,有违人们的意识而难以接受的,就不会长久。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代表了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命力更强大的,使用频率更高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新词汇不断地涌现,更好的装扮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