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能给啥能要啥

发布于:2020-10-27 11:2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在这矫情嘛呀,想给就给,不想给就拉倒,或者想给嘛就给嘛,不就得了嘛。这是没遇到给与要的麻烦,当你面临这道难题的时候恐怕就不这么说了。
 
  我说的不仅是给和要,而是怎么给予和如何接受的问题。有给的就必然有接受的,这是不可分割的双方。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脾气秉性,性格爱好,都直接关系到送与收的恰当性,关系的是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愿不愿意给,收的开心不开心,你想送的东西不一定就适应你送的人,更何况,你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赞同。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给受相互依存,你给的未必是他要的,他要的未必能给。我们在现实中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没人要你给谁,你想要谁给你?
 
  这里就牵扯到能给点啥和想要点啥的矛盾。送的东西收的人是否满意,想要的是否有能力送得起?送的一方能不能让收的人得到满足,满足的程度,是一般还是全部?
 
  物质需求是经济社会中的第一需求,身处其中的很多人都变成了物质人,物质被看作第一追求目标,对物质或金钱的追求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追求物质或金钱对还是错,谁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已经结婚的人来说回答起来也许会简单一些,而对于正恋爱中的恋人来说,就至关重要了,尤其身处热恋中的男性,就尤为重要,不动点儿心思往往会事与愿违。
 
  送与收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出于真心实意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还是抱着什么目的?这是不是也是一个难以看穿的问题。
 
  给与不给,要与不要,说简单并不简单,说复杂也并没多复杂。如果是出于心意而绝无其他目的,那就很简单,反之就不这么简单了。目的不同效果也会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取向不同,在同一问题上必定各异。
 
  意识体现在三观上,决定或指挥行为。境界和素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心灵相通,表现的则是彼此心灵是否相融。人思想和品质的形成与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坚持原则和设置的底线上也不尽相同。同样一件事,这个人看后觉得很正常,无可非议,而另一个人却觉得有损人格而难以接受。一个人的观念或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说话做事的观点和立场。行为的好坏表现在一个人做事的原则,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体现的则是一个人的品质,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素质。
 
  送与收看似平常,但其中牵扯到方方面面。不管东西多少,也不问东西贵贱,给不给是你的事儿,要不要则是我的事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做事的原则,不要把你的意愿强加于对方身上。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大有人在,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者比比皆是。在对方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强求对方的结果大都是不欢而散,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侮辱,严重的会从此反目而成为路人。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给和要的事,有些事往往出乎预料而又不可预料。在给与不给和要与不要中如果非要来个二选一,你会作何选择?如果观念正确就很简单,那就是给不了的不要强给,不能要的更不可强要。在给和要上要有原则,既不可贪又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触碰底线。给不给是你的事儿,要不要则是他的事儿,该给的则给,该要的才能要,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可以给和随便要的。这其中有明确的界限,要了不该要的东西,会给自己留下后患。在原则问题上根本就不能选择,比如说行贿受贿,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社会上混是要还的。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进入经济社会,物质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把物质放在首位,视物质为唯一的大有人在。当社会把物质视为第一位或首要的时候,不管什么事儿都要打上一个价值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却不是等量交换。经济社会中一切付出都要求得到回报,无偿的付出已经变成一种被某些人耻笑为傻。等价交换不再仅仅是付出与回报,随之产生的钱权交易,甚至把感情当作一种商品来出售。付出和回报变成唯一的等价天平,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唯一能看的就是价值天平是否倾向于自己,反之便终止一切。
 
  经济的发展促使拜物教的加剧形成,越来越的人被捆绑而难以自拔,这就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种状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并支配着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们,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这种现象对年轻人的影响最大,深受其害的,正在恋爱的年轻层出不穷,导致物质男物质女大量的涌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写到这里,自觉不自觉的联想到那些走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不论他们是出来打工的,还是求学后参加工作的,都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城市里生活了。他们脱离了贫困地区,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后,都会面临着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应该把自己的小窝安在哪里?结婚是恋爱的最终目的,面对这种无情的考验,又该如何选择?
 
  毋庸置疑,很多走出贫困家乡的孩子们,深知回到家乡面临的就是继续贫穷,而凭他们的经济实力,又很难在他们生活习惯了的城市里筑一个安乐窝,即便是找到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在物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也难以实现。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一些贪图安逸的年轻人为了达到留在城市的目的,希求得到父母的帮助,不惜向父母伸手,甚至逼迫。在这样窘迫的境况面前,作为本身就经济困难的父母,必定陷入两难的境地。给还是不给,给,拿什么给,不给做父母的又不忍心。为了满足子女的要求,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即便砸锅卖铁,甚至卖掉祖房。然而,仅凭那点儿可怜的小钱,在城市里买三室,两室或独单,着种美好的空幻愿望能否实现,单凭父母手里那点儿有数的钱,连买一个厨房或厕所都不够。
 
  恋爱谈的是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具有等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是彼此吸引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基础。个别价值观不正确的青年男女,在恋爱时考虑第一的不再是感情,而是物质的厚寡。什么真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一文不值。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他们推崇的是:娶妻要娶白富美,嫁人要嫁高富帅。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高富帅,也没有那么多的白富美等着年轻人去挑选,更多的是普通家庭中一般条件的人。尽管人人知道这个道理,但高富帅和白富美,仍然是年轻人追逐的梦想,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即便是费尽千辛万苦,苦苦地寻觅,能达目的的又有几人?为了达此目的,不惜对已婚的富翁富婆下手,把做小三和吃软饭当作一种时髦而苦苦追求,不以为耻发以为荣。
 
  在不正确人生观的怂恿下,心里想的只有索取,不管恋爱的对象经济条件如何,一方只要看上了一件东西,不管贵贱,便想尽千方百计的要另一方买。另一方的因经济实力有限,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赌气使性子,挥手拜拜,终止交往的比比皆是。反之,男方的经济实力雄厚,自以为只要有钱就一定能俘获芳心,可他万万没想到,女方却不是物质女,视金钱如粪土,面对男朋友送的贵重礼物,视如草芥。面对价值不菲的奢侈品,因价值和价格的剪刀差太大,且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不过是为了显示身份或地位,把这一切并未放在心上的她,婉言拒绝。非以物质为恋爱标准的女方的行为必定使得对方多疑,心里恨恨的想,凭我这么好的条件什么样的找不到,即便是你长得漂亮,在腰缠万贯的高富帅面前也没什么可吹嘘的。别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好的人有的是,凭什么非得在你这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像你这样的,上赶着追的人一群一帮的,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
 
  恋爱观的不正确最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是值得庆幸还是令人担忧?恐怕认识不同回答也各异。在男女恋爱的交往期间,如何对待互送礼物,尤其在礼物的轻重上,更能直接地反映出恋爱的价值观。送与不送反映的是礼貌问题,礼物的厚寡则反应对恋爱价值观的认识问题。怎样解决送与要的问题,送什么礼物才恰到好处,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恋爱中的年轻人在送与要的两者间,要做到彼此都乐于接受,又不给双方增加负担,这不仅反映出智慧,更彰显做人的品德。
 
  在以爱为基础的恋爱男女青年,彼此相送的最好礼物就是安全。送给对方一个爱巢,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受到伤害时可以疗伤的场所。爱巢不需要多大的面积,也无须华丽,但要充满温馨和爱,把对方时时挂在心中,这样就会彼此珍惜。只有亲手建造的爱巢,夏天才可以遮风避雨,冬天就可以挡风御寒。忙了一天的工作后躲在里面,彼此没完没了的说着悄悄话,温暖着对方的心,让爱在整个空间中弥漫,把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让欢声笑语变作日常生活的调料。
 
  小巢是温暖的港湾,是在海中航行的时候,让风浪中颠簸的小舟有个停泊的地方。爱是知心,爱是相融,爱是相互牵挂。在飞累或遇到困难,感到心身疲惫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在里面缓口气儿,使体力和身心得到恢复。爱巢里充满体贴和关怀,以疼爱的口气告诉对方,工作是无止境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给自己一个缓冲和补充的时机。当你在寒夜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可以躲进去暖暖身,当你迷路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巢就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你脚下的路。
 
  在给与不给和要与不要的二选一中,要选择的是一个能让你靠靠的肩膀。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可以靠着休息;当你受伤的时候,可以靠着疗伤;当你受到委屈,心里难受而又无处发泄的时候,可以靠着倾述,甚至挥动拳头,使劲地捶打,直到把一切不愉快都捶打干净,以豁然开朗的心情迎接新的朝阳。
 
  当你遇到各种烦恼又无处可述的时候,把一切,无论是好的坏的,不管是烦恼的还是委屈的,怕人听见的还是愿意公众的,都一股脑地倾泻给愿意听的人。不嫌烦且不打断,就是忠实的听众。当把这一切都倾述干净后,心情放松感到舒服,才会明白,只有愿意听你倾诉的人才是对你最包容的人,这种倾听和包容和比任何礼物都贵重,因为他爱你。
 
  也许他给你的不多,他难让你变成富婆,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通的人,一介平民,但他可以给你爱,给你一个温暖的家,一生中牢牢地牵着你的手,走最平常的路,过普通人的日子,这就叫生活。
 
  在经济社会中,的确有一切都站在利益的角度看问题的人。抛开恋爱和家庭不说,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里想到的就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值不值得交往。能有所回报就交往,如果没有回报,交往又有何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或者以此为出发点,彼此之间也就谈不上关心和帮忙。有人说在经济社会中人们的感情淡薄了,甚至于根本就无感情可谈了。这种观点也许有点极端,但并不能否认被很多人所认同。
 
  在我国还没进入经济社会之前,尽管那个时候人们的收入很低,生活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街坊邻居不管谁家有什么事儿,不用请,更没人谈报酬,大家都会真诚的,积极主动地上门帮忙。不管出多大的力气,即便是忙的天昏地暗,累得腰酸腿疼也毫无怨言。生活条件稍好一些的管你顿饭,家庭生活困难的,人们忙完了连话都不说,回自己家里吃自己的饭。
 
  现在的人能做到这样吗?街坊邻居有事儿请求帮忙,不仅管酒管饭,还有一定的报酬,即便如此嘴里还会发点儿小牢骚,嫌酒饭不够档次,埋怨报酬太少。如果没有回报,几乎没人出头帮忙。站在这个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包括街坊邻居之间已经没有感情可谈。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丝凉意,在那里埋怨现在的的人们感情太过冷漠?我想很多人会有这种心理的,尤其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人,心中的感慨会更大一些,他们亲身经历过那个人人怀中都揣着真挚感情的年代,都真情无私的帮助过他人。
 
  过去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能不能回来,让那个纯粹的人情重新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单纯而美好。我想会的,只要人人都多想想别人,遇事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体会他人的真实感受,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为他人付出真心,过去那种彼此间的真挚感情就一定能够得到恢复。
 
  难道不是吗?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哪一个是为了报酬而去,哪一个不是为了救助同胞而奋不顾身,其中涌现出的那些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英雄们不计其数。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这充分证明,人们的境界是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助人为乐的热情是高涨的。在我们华夏大家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热爱和平美好的祖国,彼此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亲人!
 
  二零二零年三月十六日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