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灵峰的渴望

发布于:2020-04-06 09:1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乌蒙老渔翁

  有客自远方来,品茗清谈,话题自然转到家乡的名胜上来。他告诉我,离乡几十年,心头无时不萦回着家乡的倩影,而首先跃入脑帘中的便是灵峰。在游子心中,灵峰的山光水色,总是不能淡忘的。

  我也曾离乡十余年,这思乡情的味儿是尝够了的。是的,记得毎逢探亲返乡,还在二十里开外,隐约看见天边苍穹下那一点塔影,心情便会顿时一振:啊,灵峰文塔---毕节,我的家乡,就在那直刺青天的文峰塔下!

  “二十多年没去过灵峰了。”他感慨地说:“我多想再游一次灵峰啊。”

  我也是二十三年前去过灵峰的。友人的话,勾起了昔日的心愿。是啊,是应该去看一看,她今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约定,第二天共去再游灵峰。

  目下,已是春阑夏近,已无“穿林客至肩红雨”之景;山林败落,更无“採药人袖白云归”之情。而且正遇倒春寒,淫雨霏霏,天日不开,寒风料峭。但是,絲毫也没有拂淡我们的游兴。次日下午,我们仍然肩着雨伞,按时出发了。因为此行并非赏春观景,而是想去追寻古寺的残影,寻觅一点昨天的梦!

  灵峰仙境,数百年来列为毕节八景之首。灵峰佛寺建庙,据清修县志所载为明朝时代。是于明朝何时而建呢?因明代时的县志毁失,已无确据可考,乾隆二十三年重修县志时也未能考证确凿。但据明代的社会经济丶政治丶宗教等背景分析,大约应该在洪武前后建庙。倘若如此,则已沧桑六百余年了。

  二十三年前的春天,我曾游过灵峰,那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向西出城六丶七里处,到古接官亭---一个叫茶亭的地方,即向北即右边方向沿从灵峰潺潺流来的一条丈余宽的小山溪而上,约从原始树林和小溪间陡峭的山路攀行五丶六里,即到了古树修竹老藤簇拥的仙风轻坲的古寺灵峰寺。那天风和日丽,沿途果然好景緻,正如古人所吟:

  欲觅灵峰胜,遥窥一片云。

  崇峦皆叠叠,群木若欣欣。

  曲径还兼下,流泉合复分。

  小蓬萊处近,花鸟自纷纭。

  离寺还约半里许,天风就送来阵阵浓醇的清香,直沁游人心脾,顿消人登山劳顿。微醉之后,再细细一品,方能觉出那香味半是松香,半是玉兰花香,让人疑是瑶台已近。穿过一片杉松树林,举目看去,聳立半空崖头的灵峰古寺便扑入眼中:亭楼屋宇隐在葱笼古林之中;庙门前石坪上,两株粗三抱余,高十余丈的古杉岸然挺立,分左右护卫着庙门。朱色围墙内,与古杉相映露出两大簇似两朶白云般繁花琼挂的大玉兰树冠,令人惊为仙翁来仪在此停云。

  来到庙前,才知托举古杉的石台高约近两丈,长约五丈宽约两丈余。拾级步上石台,只见寺门头上一条大横匾,上书四个已褪色的烫金大字:“灵峰梵刹”。此匾题字是咸丰年间的云贵总督犹豫九亲笔题写。此时一阵穿谷松风,送来几只灰鹤,歇于古杉顶上,长唳曼舞。此刻,肃穆幽幽的古刹,松风鹤唳,游人无不神定心静,去俗脱尘,忘忧净虑。此刻,你方能悟出前人“风传松杉鸣仙鹤”诗句的妙味来。

  赏却仙境清韵后,迈步入寺门。刚一跨过近两尺高的枋木门槛后,冷不防被门后两尊护法金刚神像吓了一跳:它们一个手握瓜锤,一个高擎金鞭,面目狰狞,似有向人猛扑下来之势。未来过此地的人,难免要被吓一跳。

  进得寺内,便是乾隆年间的毕节名士刘明儒“竹院逢僧话,尘心顿已消”的竹院了。竹院沿寺墙皆是翠竹掩映,门后两旁各有一棵三丈余高一抱多粗的大玉兰树,繁花簇锦,香气满院。玉兰花树下靠寺墙各有一个仙界地方官“衙门”---土地庙。步过约十丈宽的院垻,是一个大小约五尺长三尺宽的石雕香池,池中满插香烛,青烟在院中随风弥漫飘散。从池两边那六七级石阶而上,就是那“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佛殿。殿两边墙上是两幅绘画精致的彩色壁画,一为八仙过海,一为三山神仙会。画下墙壁龟裂,到处露斑斑墨迹。僧人说,此壁毎题满诗词之后便覆上一层灰泥,几百年来层层盖覆,竟达五层之多。在几处露出较宽地方,只见各种书体,琳琅满目。此殿曾因失修毁废过,道光二十四年,毕节士绅杨佩芝丶糜肇瑞为首募银重建。立有石碑一块,系一位叫王海镜的人撰文并书。

  穿过弥勒佛殿,便是“雨霁坛前卧老龙”的龙池天井。这天井乃一约三十余平方的青石沏就两尺多深的横卧的长方形水池。对面大殿前是一个大石龙头,口含约一尺方圆大小的宝珠,一股清泉从龙口中叮叮咚咚注入池中,清洌若无,从左边一条暗石沟流出寺外,供寺外农家饮用灌溉极缺水的山地,余者汇入小渓沿山蜿蜒流去。池中荷花还未到开花季节,只有一池的翠叶荷箭,与嘻戏池中的各色锦鲤相映成趣。池上有一刻工精湛的雕花小石桥,过桥即拾级而上大雄殿。

  此庙建庙时没有这个水池,系乾隆十九年顺天进士董朱英来毕节任知县后,因修县志考察形胜,到灵峰时见“寺僧饮水远三丶四里汲取;寺前田亩,稍旱辄稿,......向寺后凿山得泉,砌石沼于寺”而成。董朱英知毕节县事任中,捐尽其家资修葺古寺楼阁,兴办学校,开发水利,资助学生......致使这“饶裕”之家,到离任时只余得“清风两袖”。

  过石池小桥即登大佛正殿,此为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佛教信徒民众朝拜之地。大殿后墙正中,巍然立有一座丈二高大佛金身座象,像两旁分置有大羯鼓和一人高大铜钟。两边靠墙塑有十八罗汉。穿过大佛殿便是一个植两丛青竹,伴两株高近两丈的芭蕉。竹丛后两边是偏庑,即是庙中僧众居住和游客居士客宿之处。前面居中又是一小殿,规模只及大佛殿一半,即观音殿。那慈目凝视山外大千红尘世界的观音菩萨端坐红绸结绕之中的宝龕之中,两边那些神态各异的小菩萨像叫十二元觉。穿过观音殿,便是一个约一亩地大小的大院,琼花瑶草,左边一苑中立一亭叫鹿苑,右边立有一亭,亭尖塑有一半展羽趐的白鹤称为鹤亭。据接引僧人介绍说,是供神仙云游歇鹤之处,然而却只成了凡夫俗子们憩息摆设素斋饮宴赏景胜地。院后依一茂密的大原始树林掩映的石岩而建,更添古刹肃穆幽深,大有“卷石法华朝古寺,长隄慈竹护深宫”之情,使古刹倍增了几分圣肃的仙佛境界气氛。

  这时的灵峰寺已不是盛时,游人稀疏,香火星零。庙宇雕樑画栋,漆色斑驳;殿角佛座,多是尘封蛛结。石台院苑,苍苔满目。全寺仅余三个年迈老僧,据说是由人民政府按五保待遇供养,周边村寨苗族汉族公社社员也常选摘自留地菜蔬瓜果送到寺中。然而,其神韵今日还如此引人,心静神入,念淡气清,足可见其布局陈势之巧妙,工艺之精垂了。

  游完寺庙,沿流沙陡坡攀上一百多丈高的灵峰山尖,一座四丈余高的古塔直指苍穹。举目四顾,百里方圆万千气象全伏眼底:千百山峦从脚下逶迤伸向远方,在淡云轻雾中时隐时现;俯视古刹红掩琉璃,绿映玉翠,心怡神得,果然如“际此悠悠忘世虑,绝胜刘阮到天台”。看鹤逐白云,顿叫人飘然欲仙。......

  这已是二十三年前刻在心中的记忆了。而今天,灵峰啊,经历了二十多年人世沧桑雨雪风霜之后,你変成了什么模样了呢?

  冒着時下時停的蒙蒙细雨,我们终于来到茶亭进入山口。踏进山囗,一片萧凉便直扑进心底,那“一水潺湲下虎溪”的叮咚溪水即令在这雨季中也不见了清影,到处是指头粗的泥水和小煤窑的黑水锈水注入乱石溪底中汇成拳头大一点的污水向沟外流去。那曾经波光闪烁鱼翔浅底的虎溪,满眼涸沙乱草。爬上昔日约有半亩方圆大小的沙洲水潭,今日却成了几个小泥水坑。沿光秃秃的陡峭的山路行去,只有空壑秃山;当年鸟声啁啾,鹰啸长空葱翠复郁的山谷,寂寞得听不见一声蛙叫虫鸣,看不见一只鸟影。到得寺前,举目一望,眼前哪有什么梵刹古影!原寺址结了几幢茅屋。荡然无存的寺墟两边,有两栋石墙垒的房子,是灵峰小学的教室。石台坍塌剩下的土石交混的土坎上,那两株古杉盘错老根半露在外。右边那株枝干狼籍半枯,只余四丈余高了,向山下纷纷攘攘的尘世这面,还拖一条丈余长的墨黑焦痕。问当地农民,才知是三年前被雷劈断半截。惟有两株古玉兰,竟繁花摇曳,新绿满枝。

  我在残基废址上徘徊,想再寻觅到古刹残影。一个四十多岁的农家妇女来了,她热情地帮助我们挖开泥土,擦净残碑,寻找断碣。在她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损坏还不严重的“重修灵峰寺弥勒佛殿碑记”的大石碑,在学校后墙中寻到了“灵峰纪胜”大石碑,有的地方字迹已经模糊难认。旁边是那块同治十三年时,刻写捐银修寺的数百士绅百姓的姓名的功德碑。小学门两边是一对作门枋的石条,原来是两条断碣,好在字迹清楚完整。一条是上联“出云灵同泰岳”,一条是下联“毓瑞秀甲全黔”。

  啊,这里就是“醍醐日泛长松下,半醉岚烟看夕曛”之地么?那“红树白云围药灶,琪花瑶草足丹台”的鹿苑鹤亭呢?这里,是昔日为骚人墨客们酿造诗文,使他们“好句每从天外得,妙香時自性中闻”的尘外仙境么?那曾经是“带雨苍松龙欲起,笼烟丹灶鹤初旋”,让云游神仙也不禁停云歇鹤的梵刹今在何方呢?

  我不禁感慨不已,眼中似乎看见文革初期红五类红卫兵们高举着破四旧,立四新大旗冲上山来。于是,屋宇殿堂雕梁画栋,高大的仙佛塑像轰轰然一个接一个地坍塌倒下,腾起一片又一片遮天蔽日的历史烟尘。

  “不对,”那农妇大声说:“不关红卫兵的事,更不关造反派的亊,是那个在五九年时放干威宁草海后又提到地区当官的某某某,在林彪垮台前下命令毁掉的。”稍停,她又说:“有我们苗家汉人社员护庙,除了政府有谁能毁庙?”

  啊,原来是这样。

  在共和国短短的历史上,有的人不也是怀着百分之百的好心,却在干着百分之百的蠢亊吗?这些事让人啼笑皆非,可悲可叹。比如当年任威宁县委书记的某某某在大跃进时放干威宁草海种甜菜,扬言要将威宁建成中国一个特大的产糖基地,岂料却导致滇川黔大片地区连年旱涝灾害频发,黑颈鹤之类珍禽流离失所,濒于灭绝。近年,风闻政府又将恢复草海,堵沟蓄水。而这灵峰古寺呢?

  我惶然地翘首四顾,文峰塔尖早已拆了一截,当年那“三山何处凝眸望,曾是樵人伴鹤归”处,只留得光禿秃一片空壑真干净!

  暮色渐浓,小雨又开始下起来,我们寻路下山了。快到出山口时,忍不住又回首眺望。苍烟夕雾中,几只晚归的灰鹤向灵峰那灰黑的山峰飞去,山谷中留下了一串半是希望,半是渴望的唳声......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