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中秋民乐会

发布于:2015-09-30 07:5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谢江

  昨天刚下乡回到办公室,小杜妹妹就转给我一张王光辉老师送来的请柬。打开一看,原来是音乐协会和民乐学会准备举办一场“邀明月•赏中秋•迎国庆”民乐赏析会。这可是个好消息,正好是周末,一定抽空去。

  对于传统文化,我是情有独钟的,古诗词、汉服、书画、乐器,虽然还是门外汉,但特别喜欢。关键是,穿什么衣服去呢?打开衣柜挑一挑。这件纱纱裙不行,外面在下雨,怕感冒。那件颜色太深,与中秋节的氛围不搭调。对了,不是有一件旗袍吗,找找看,浅紫色的,好多年都没穿过,差点把它忘了。那还是二十年前结婚时,在东门王裁缝的铺子上做的,外面配一条薄一点的咖啡色披肩,就这么定了。

  晚上七点,提前一个小时,我推开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二楼的大门,里面好热闹。有的在合乐,有的在练嗓,有的在化妆,茶几上摆放着月饼、水果,全是土瓦盘子装的。咦,一阵清香扑鼻,寻香而去,大束桂花在角落开放,听说是小兄弟罗宇一大早去乡下摘的,把晚会现场布置得跟家一样的温馨。晚会正式开始了,音协的常务副主席刘波和副秘书长唐芳亲自担任主持人,前者曾参加过青年歌手大赛得过大奖,后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都是县内很有影响力的年轻音乐人。明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我就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吧,它可是我的最爱。这首词是苏轼当年仕途有些失意兼思念兄弟苏辙而作,最切合中秋节的主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感动,民乐队的十多位老师为我伴奏,有二胡、笛子、箫、阮、古筝、三弦琴,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乐器。他们中,最年长的76岁,最小的14岁,都因酷爱民乐聚集在同一个团队,持之以恒,义务辅导和参加了不少的演出,每年还要开展多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民乐队正中间弹扬琴的那位姑娘,很乖巧,好面熟。对了,上个月我去重庆,在双马车站不就是她给我检的票吗,因为那天我去得很晚,车快发了,是她提醒我上车时间的。

  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大家叫我还出一个节目,表演什么好呢?想想看。在大自然的众多景物中,还是月亮最具浪漫色彩和美好憧憬,所以我尤其喜欢月亮。盛情难却,那就再朗诵一首昨天刚写的诗,也和它有关——《海明湖的月亮》。沈老亲自用葫芦丝为我伴奏,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开始了深情的朗诵:“一个人在海明湖畔欣赏月亮,抬头亮,低头亮,心里也亮。眼中惦记着一个方向……”

  什么,再来一首,成心不让我下台?自娱自乐,群众文化活动?好吧,那就朗诵前不久写的诗《月满东湖》吧。沈老用电吹管为我伴奏,选配的曲子是《月之故乡》琵琶调。一段优美的旋律,把我从海明湖带到了东湖,我继续陶醉在自己的诗歌里:“粗心的月亮,不小心掉进了湖里,打捞千年,网里还是只有鱼……”

  说实话,我的情感经历格外简单,老公就是初恋,而写爱情诗也是四十多岁才开头,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更年期晚点到来。由于以前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真的很快,还没怎么年轻就开始老了,头发白了,皱纹多了,眼睛花了,脚步慢了,不服老不行了。

  算了,不说这些,还是继续欣赏民乐。该专家们上场了,先云先生表演的《音乐书法》,古琴伴奏下的挥毫泼墨,“弄琴读月”,真是出神入化。刘波先生深情并茂演唱了《好久不见》,梦红雨扬琴独奏《天山诗画》,沈老葫芦丝独奏《瑶族舞曲》,和平兄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莉华姐演唱《十五的月亮》,华丽妹妹《明月千里寄相思》,柱哥的一曲《父亲》,此起彼伏,将晚会推向了高潮。民乐学会集体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梁祝》、《洗衣歌》、《采茶舞曲》,令人沉醉。特别感动的是,老艺术家王希异先生,也冒雨莅临现场,给了大家很多的鼓励,还对不同乐器的把位、细节磨合等,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时间不早了,曲终人散,中秋民乐赏析意犹未尽。一轮满月,一生圆月,由衷祝福家国团圆,万事皆圆。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