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2)

发布于:2013-06-14 10:1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梦回西楚

  古代“高考”之所以深受广大读书人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年龄和学龄的限制,无论你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也不管你是初次参加考试的“小菜鸟”,还是复读N年的“老油条”,大家一视同仁,全部在一条起跑线上,既没有加分的说法,也不存在扣分的理由。

  这样一来可就有意思了,每次考试都是热闹非凡,考场里老中青少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据历史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广东有个秀才黄章,一百岁了还去参加考试,他的曾孙一路上跟在身边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这应该是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了。与他相比,明代的杨廷和则应该是年纪最小的考生了,这位仁兄12岁的时候就已经高中举人了,绝对称得上“神童”,这要是放在现在,小学还没毕业呢。据说当时考试的时候还是他爹带他到省城的,以至于许多考生不解地问他老爹,你考试带着儿子来干什么?搞得杨爸爸非常尴尬。不知道黄章、范进等人要是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会不会找块豆腐去撞墙。不过杨同学确实不是打酱油的,因为人家后来不但在19岁时又考上了进士,而且还在正德、嘉靖年前成为“两朝宰相”,可见其“神童”的头衔绝对不是靠吹牛皮吹来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父子两代人一起赶考的事情,据说还有同榜考中的。父子之间以“同学”的身份在一起讨论功课,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倘若是儿子考中而父亲落榜了,父亲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是应该失落呢还是应该为此高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受儒家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束缚,读书入仕一直都是男人的专利,而对于女子,则崇尚无才便是德,因此即便像蔡文姬、李清照那样才华横溢的女子,也只能在家相夫教子而无法考取功名。唯一的例外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专门开设了女科考试,经过激烈的角逐,南京女子傅善祥名列榜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不过正史上关于傅善祥的记载很少,我们电视上看到的“傅善祥”都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并非历史事实。

  在一些传统戏曲节目中,经常会有状元“兼任”驸马的事情,比如在民间耳熟能详的花心大萝卜陈世美,事实上历史上虽然也有这种情况发生,但概率非常小。另外,文学作品中皇帝授予一些新科状元八府巡按、某部侍郎等职务的事情也都是虚构的,实际上一般只是授予他们一些六七品的“芝麻官”。当然了,按现在的标准,这也是县处级正职干部了,比起一般公务员考试还是强多了。

  鉴于科举考试的前景十分广阔,所以古人也很早就学会了作弊,尽管朝廷打击力度也很大,严重者甚至会杀头,无奈诱惑力实在太大,“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铤而走险。作弊的方法也是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夹带小纸条、找枪手代考、花钱买考题、贿赂考官,可谓应有尽有层出不穷,甚至还有飞鸽传书的;而对于同一种作弊方法,也会有不同的作弊手段,比如同样是夹带纸条,就有缝在衣袖里、藏在食物中、放在砚台下、装进毛笔中(把笔孔凿空)。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啊!可以说至少在作弊方面,古人的“天赋”一点也不亚于今人。

  与现代“高考”相比,古代考试一般都在省城或京城举行,路途遥远不说,还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家庭条件好点的可以雇个小毛驴或是坐船,条件不好的只能靠两条腿跑,来回一趟往往要折腾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一路上风餐露宿饱一顿饥一顿的很是辛苦。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考场附近既无警察开道,也无医生值班,更没有忙前忙后的“陪考”大军。考场像监狱一样实行全封闭,每人一间“号舍”,考试时间到了大门一锁,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直到考试结束。那个时候是不准提前交卷的,一般要在“号舍”里呆上九天七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考生往往要承受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甚至有人在里面疯掉或自杀的,最惨一次是明代天顺年间,有一次考场失火,“有关人员”只顾自己逃命,结果90多名被锁在屋里的考生活活被烧成了“烤鸭”。

  即便如此辛苦,离“金榜题名”也还差得远呢,因为与如今的高考录取率相比,古代“高考”的录取率要低得多了。一般来说,各省乡试的录取人数只有几十人,最多也就一百多人,平均下来一个县也就一个。会试录取人数稍微多一点,但最多一次也只有400多人,最少的还不足百人,这可是全国的录取总人数。通常情况下,京城和发达地区的录取率比较高,而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录取率则相对较低,唐代时长安地区录取率甚至超过边境的10倍,到了宋代,长江以北地区的录取比例则要高于长江以南地区,元代和清代因为是少数民族所建立,所以不但有地域歧视,还有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清代满人)不但录取人数多,甚至还会专门为他们出一套简单的试卷。

  虽然科举考试原则上是三年考一次,但如果遇到皇帝寿辰、册立太子之类的喜事了,有时候朝廷也会额外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这样广大读书人就会多一次考试的机会了。当然了,若是惹得皇帝龙颜不悦了,有时候也会故意减少“招生”名额。可见在缺乏制度保障的古代,即使是像“高考”这样十分严肃的事情,也会因封建帝王个人的主观意志而随意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人还是比古人要幸福多了。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