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爱的清香在流泻

发布于:2013-05-03 15:1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岭头落雪

  署假回家,雨儿吃饭时,不吃青菜,母亲停下筷子,拿眼睛无限爱怜地看看她,摇摇头说:你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吃青菜怎行,看看回龙寺的那个女孩,就知道什么是苦了。外婆这么一说,雨儿就睁着一双明亮好奇的眼睛一个劲地问,然后,静静地坐在饭桌边,听着好像很遥远的故事似的,只见外婆说:四年前,回龙寺里来了一个只有四岁的女孩,成天在寺院里没有一个玩伴。吃饭时,一点荤腥也没见过,也没有零食吃。更苦的是,秋天来了衣服都没得穿……

  我记得,那是个深秋的早上,母亲早早起床,做好早餐,就同本村张老太太踏着薄薄青霜,冒着秋日山野特有的寒风,赶往回龙寺去了。

  到了八点多,母亲又折回来了,这让我多少有点惊讶,一般到寺院去做义工,都是要到天快擦黑时才到家的,今天是怎么啦?我刚开口,母亲就对着我唉声叹气起来。一向不喜欢把痛苦向我们诉说的母亲一反常态,让我心生狐疑,谁给善良的母亲气受了?

  母亲没有时间回答我的话,只是急急地推开房间的门进去。我紧跟其后,她这才说:那寺里今年夏天来了一对父女,男的三十岁左右,女儿只有四岁,很聪明,很可爱的一个孩子。听那男的说,女孩子的母亲跟别人走了。走就走了,把那女孩带走也好,做母亲的也不是人,把女儿丢给那样的男人。一个大男人,年纪轻轻的,老婆走了,也不在家里做事,却带着小女孩来这寺院,帮着种种菜什么的,混碗饭吃,在那样的地方,大人倒没什么,小孩苦哪!

  今天,这做霜的天,我看见女孩还穿着夏天的单衣,弓着小小身子,坐在灶堂前,冷得瑟瑟地抖着,小脸冻得黑黑的。问她怎么不穿厚点的衣服,女孩不说话,别人悄悄告诉我说没衣服。早上看到下霜了,一老尼姑拿一件自己穿的灰色毛衣,女孩死活不穿。听完这些,我心里难受,跑去问那个父亲,谁知他竟然有脸说,没钱买衣服,这话也说得出口!就是真没钱买也会到周围村子向人家要几件旧衣服啦,不做事又死要面子!这是第一天下霜,以后还有更冷的日子,也这样让她穿单衣?心真狠!孩子冻着,生病了怎么办?那男的不说话……我去过那儿好多次了,也没有一次听他说过女儿没过冬衣服,这样的人不配做父亲!母亲急急地把想说的话都说了。

  虽然我们农家孩子的衣服都是一些平常衣服,也旧了点,但是御寒还是可以的。母亲边说边翻箱倒柜,找涛儿和外甥女穿小了的衣服。我也深深地为女孩子处境担忧起来。不一会儿,我和母亲就整理了两蛇皮袋小孩的旧衣服,随后母亲找来带子,把袋口扎紧。她边扎袋口边说:有这些旧衣就不会被冻了,我可怜的孩子。人来出生真是要会找好门下,(意思是要会找好父母)父母会挣钱的人家,孩子都像宝一样。苦的人,竟然连衣服也穿不上!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三十几年前就在回龙寺归了依,自有佛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

  接着母亲又从门后拿来一根一米多长,光滑的木棍,挑起那两袋衣服上路。为了孩子,母亲选择翻山越岭,从来不疲倦,只要她能做的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多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不论谁有难,只要她能帮到的,都会帮人一把。记得小时候,某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妇女,说是被人贩子骗出来后,借机逃出来的,身上没一分钱。于是,村子里的人,你一角,他三毛的,拿钱凑路费给女子回家,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一下子拿出了二斤粮票和五块钱,她把生产队里刚预支的钱,(也就是我父母两个人的钱加起来)和原先省下的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哪。母亲可是村子里最节俭的人,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就是现在,每每到七八里的墟上卖苦菜,小笋什么的,都舍不得坐车的一元钱……

  母亲的大方,引来了流言蜚语。那时我家叔叔还没娶亲,村民们就私下里说,母亲动机不纯。母亲听后生了几天闷气,后来也不知是谁开导她: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那女子已回到她那遥远的湖南去了……

  望着快七十岁的母亲为一个与已毫不相干的孩子,情愿多走十几里山路,我早已肃然起敬了,可嘴上却忍不住说:累不累呀?不会等晚边回来时,叫那个男的跟你一起来拿?母亲笑笑说:那女孩不是要多冻一天!

  为了别人,母亲总是这样振振有词。再说,那个男人懒都懒死了,是个懒汉,真叫他还不一定来呢!还不如自己跑一趟。母亲又这样解释了一下。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看不起过谁的,这一次破天荒地对一个年轻人鄙视起来,看来那个男人真是太不成气了。

  我冲着母亲挑担的背影:您呀您,叫我怎么说呢?听我这么说,母亲回过头来,宽厚地笑笑。母亲身后是一大片还没收割的金色稻田,太阳的光辉撒在稻田上,一片金灿柔和,阳光中的母亲像秋日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朴素,厚实,平静,宽阔,带着浓浓稻香在年复一年的沉默中,芳香着自己的同时也芳香着别人。母亲的生命因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地做着善事而得以拔高……

  那一刻,我感觉有一种爱的清香在心里温馨地流泻……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