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山下无尘一片云——访本网作者山下是云

发布于:2012-08-19 06: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忽然花开

  编辑按语:应该说,本网的诗歌作者很多,在本网诗歌栏目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很多。在这些作者中,不乏一些佼佼者。比如,山下是云就是一位很不错的诗歌作者。他来到本网后,给编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原因当然是作者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编辑的目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作者来到本网,对优秀作者,我们也将有计划地进行专访。

  本期专访作者简介:山下是云,本名何永书,贵州遵义人,1974年9月生,1995年参加工作,教师。有文章在《文友》、《当代教育》、《新舟文艺》、《遵义县报》等媒体发表。另有教育论文在《语文报(初中教师版)》、《贵州教育》、《新作文》等媒体发表。

  本期专访采访人:忽然花开(忽然花开文学网诗歌栏目主编)

  大概是与身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下是云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乡村,关注了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那群人,老人、妇女、孩子……比如作者的散文诗《乡村写意(三章)》,描写的就是乡村的场景:“泥土是乡村忠实的守候者。守候在这朴实的村庄和庭院。”

  作者出手不凡,在景物描写中,将泥土拟人化,写出了乡村的静谧与纯朴。在《犁田人语》中,作者是这样描写泥土的:“泥土是犁田人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呵护与侍弄着”。而我则“跟着老牛,一步一步丈量着足下的水田,挥动手中的木棍,吆喝出来的声音,还带有阳光和泥土的滋味”。在山下是云的笔下,泥土与人一样变得鲜活起来。

  山下是云的作品,有一股乡土味,纯朴,耐读而又富有哲理。为了让本网读者对作者有一个全面、详细地了解。按照本网专访计划,刚到本网不久的山下是云,被列为2012年专访对象。对此,山下是云谦逊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文学爱好者,来到忽然花开的时间也不长,真的没有什么可专访的。在编辑阐述本网的专访对象并非名人大家,而是文章质量较高,或者是在本网比较活跃的作者,对作者专访,也只是为了向读者做一个宣传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于是,山下是云答应了本网的专访要求。他说,他很喜爱忽然花开文学网,喜欢这里的文章,喜欢这里的作者,喜欢这里的氛围。

  在谈到个人创作情况时,山下是云告诉本网,他在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读过许多小说,像《三国演义》、《七剑下天山》、《书剑恩仇录》等。山下是云说,自己特别喜欢读《三国演义》,但却读得半懂不懂的,读后的结果,也只是依稀记得一些故事情节。在读初中时,山下是云偶然得到一本汪国真的诗集《年轻的潮》,这让山下是云爱不释手。山下是云告诉本网,自己不知道读了有多少遍,然后就一节一节地仿写。

  “那时候,还自我感觉良好,但遗憾的是,原稿现在不知被丢到哪儿去了。”说这番话时,山下是云一脸的遗憾和懊恼。后来,山下是云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其间写了许多作品,也有一些作品在全国的大赛中获奖。山下是云的才气,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读师范二年级时,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山下是云主持创办了班刊《文苑》,在全校十多个班级发行。作为主编的山下是云,不仅负责组稿,审稿、校对,还要负责刻蜡纸、油印、装订、发行等,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操作。谈到这里,山下是云感慨地说,办刊苦,办刊累。当然,办刊的过程中,苦中也有乐。也就是在那时,山下是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参加工作后,山下是云以为自己在工作之余可以有更多的创作时间了,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是不一致的。山下是云的家与学校相距20多公里,交通不便,上班下班全靠步行。因为路途遥远,所以,有时山下是云在校一呆就是两三个月。

  由于条件艰苦,这影响了山下是云的心情,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说,那时候,什么激情、理想,什么诗歌,散文,通通靠边站吧。

  山下是云告诉本网,那时候,他几乎与诗歌、散文断绝了关系。有时候,偶尔会写写与教育有关的文章。2007年,山下是云借钱在镇上买了房子,于是搬到镇上居住,但与学校还是有11公里的路程。后来,山下是云学会了骑摩托车,每天在车上颠簸,在饱尝了上下班的辛苦和目睹了沿途的风景后,有一种东西开始触动山下是云的灵魂。于是,山下是云就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山下是云告诉本网,自己要表达、要呐喊、要感叹。“我身处乡村,我要为乡村描写,我要为乡村抒情。所以,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乡村的山,乡村的水,乡村的人,乡村的事都在我的作品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谈到这里,山下是云变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他说,我的笔很粗略,文字也很淡雅,但却是生活的真实展现。

  在谈到创作感受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喜和乐时。山下是云告诉本网,自己对于创作都是有感而发。比如,《送一篮相思给你》就是朋友离开不久写的,情动于衷,自然流淌。没有去想用什么华丽的语言,都是心中思想的实录。而《乡村写意(三章)》则是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老人要耕种庄稼,还要照看未成年的孩子,给他们的是守望和盼望,也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山下是云说,自己在家访时,目睹了种种情形,于是,也就记录下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山下是云的《南方南方(四首)》给编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首以描写农村干旱为主题的诗歌,写出了土地的焦渴:南方的土地/都经过烈火的烧烤/到处都是焦渴/的喉咙;写出了农人的焦急:我们挑着水桶/望着如洗的碧空/希望有一只巨鸟/衔来朵朵乌云;写出了诗人的焦虑:这个季节/所有的重量/都担在水的肩上;当然,也写出了社会对干旱的关注:今年的新闻/太多的镜头对准南方/南方南方/乡村的偏僻/都市的熙攘/都撞进我们的视野/撞伤我们的思想。

  在谈到这首诗的创作情况时,山下是云告诉本网,去年,南方干旱,山下是云所在的贵州省也在其中。特别是山下是云所在的学校,甚至连吃水都很困难。因为没有水喝,只能靠车子一车一车地运到学校。山下是云告诉本网,这是他们学校自行组织解决的。而学校附近的一个生产队,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当地政府就用消防车把水运到农户家里,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而电视里的新闻也大量报道了南方的旱情,这深深地触动了山下是云,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一挥而就,写下了《南方南方(四首)》这首佳作。

  在本网发表文章不难,这也是所有文学网站的特点,但要想被本网推荐为精品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山下是云的很多作品,都被本网推荐为精品文章,可见,山下是云还是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的,其作品,也是得到本网编辑认同和欣赏的。比如《农忙时节》、《奔跑:一种速度(外四章)》、《远望(外二首)》、《南方南方(四首)》等,都是比较优秀的篇章,都被本网推荐为精品文章。

  当然,作为乡村教师,山下是云也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自己的职业,伸向了自己的学生:我熟睡时/听到了读书声/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汉字/组成的短语、句子、段落/砸进心海涌动的声音——《我熟睡时听到读书声》。我把心中的形容词/全部撒在秋天的田野/手里的动词开始奔跑/奔跑在稻谷的上面/留下黄澄澄的稻香/奔跑在老农的脸上/滋长金灿灿的笑容——《一支笔的高度》。

  读山下是云的诗歌,淳朴而又带有乡土气息,读来让人回味。在谈到与忽然花开的结识过程时,山下是云告诉本网,与忽然花开的结识,纯属偶然。

  “今年过年时,我闲着无事,在百度里查找2012年的征文,就查到了忽然花开举办的爱情诗征文大赛,注册后我就成了忽然花开的一员了”。山下是云说,“进入忽然花开后,我感觉到,一个文学爱好者应该有自己的激情。像我,在写作过程中,断断续续,有时几个星期都没写一个字,看到其他文友都在不断的更新,不断有新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在欣赏他们的作品的同时,就迫使自己去思索,去问自己,去把自己脑海中的沉淀打捞出来,于是,就有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文章更新。”但是,因为工作比较繁重,学校离家有20公里,而且路途坎坷不平。山下是云任教的学科有语文、化学、地理、历史等,简直是“无所不能”,加之现在又带了一个毕业班,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山下是云基本上就把创作放在一边了。

  因为学校不通网络,所以,在学校,山下是云根本就无法上网,也无法投稿。只能在星期天休息时,才能登陆网站。山下是云说,“很多时候没有机会拜读文友的大作,不过,我会忙里偷闲,在周末把失去的找回来”。

  就忽然花开的建设发展,山下是云建议,本着交流,可以开通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就某一作品,谈谈得失,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或者提出修改建议。一月一次或两次也就可以了。针对山下是云的建议,本网总编的回复是:网站有一个论坛,是供作者交流的一个平台,但因为作者关注不多,所以去那里的作者很少。但网站一些事务,还是会在那里发布的。另外,本网有作者QQ群,可以够读者、作者、编辑之间交流。

  山下是云作者还提出了作者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在栏目板块中显示的时间太短,而编辑推荐的作品则要长些等问题。因为作者投稿很多,网站更新很快,所以,大家在网站首页的栏目里,看到的都是最新更新的作品,而编辑推荐的精品文章,因为数量相对少些,所以在首页显示的时间相对也就长些。本网告诉山下是云,这种现象,是所有网站都存在的,因为栏目显示限制,每个栏目只能显示几条或十几条最新文章,更多的文章,需要点击“更多”打开栏目去查看,这不是网站技术人员能解决。

  采访完山下是云,编辑对山下是云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相信读者看了专访后,也会对山下是云多一份了解。山下无尘一片云,山下是云的作品是清新的,我们期待山下是云能为本网读者奉献更多的佳作,当然,我们也希望山下是云的作品,更多地登上传统媒体的版面。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